一是評價者對事實的了解有一定出入,對兒童又有一定的偏見,根據(jù)自己的推測批評兒童,讓兒童承擔(dān)了不該由他承擔(dān)的責(zé)任。
如果是這樣,父母要認真聽取兒童的陳述,了解事實真相以后,可以客觀的做出評價。
二是評價者言詞過激,對孩子的批評超過了孩子行為的范疇。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yīng)該主持正義,不必按已有的評價去推斷孩子的行為;同時,要幫助孩子承擔(dān)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改正自己的不當(dāng)行為。
案例:越界的批評(摘自博客,作者許永禮)
最近,兒子的作業(yè)字跡潦草,錯題很多。老師打來電話說,“你孩子這樣下去就完了,成績下降,自暴自棄!”
兒子的成績一向穩(wěn)定,這學(xué)期卻像換了個人似的,情緒低落,少言寡語。從前那個調(diào)皮搗蛋、愛說愛笑的兒子沒了影兒。
一個周末,我自言自語道“我想去釣魚,有誰跟我一塊兒去呢?”
兒子的眼睛一下就亮了,“我?guī)湍闾峋W(wǎng)兜好不?”
我說那你得把作業(yè)做完并且做到我滿意。
兒子說“行”。
不大一會兒,兒子呈上他的作業(yè),字跡工整,沒有錯題。
我和兒子背上漁具,奔野外而去。垂釣之際,兒子的心情放松了,我不失時機地問“你作業(yè)明明能做得很好,為什么糊弄呢?”
兒子沉默良久,終于道出原委,“我故意氣她的!”
剛開學(xué)那會兒,校長和其他老師來聽語文課。兒子有一個問題沒弄懂,就與同桌嘀嘀咕咕地討論,影響了課堂紀(jì)律。
課后,他被班主任訓(xùn)斥,“再搗亂讓你媽來管教你!”
之后,兒子就有情緒,學(xué)習(xí)開始懈怠,班主任又批評他:“再不聽話我讓你爸把你還給你媽去!”
我和前妻分手兩年了,生活在單親家庭里的兒子極為敏感。于是,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報復(fù)”開始蔓延。我想,孩子的所謂“報復(fù)”固然可笑,但也說明他的心已被劃傷。我也曾和班主任老師私下交流,是不是可以照顧一下孩子的自尊心。老師則說,孩子實際是沒有自尊心的,他們心里沒有明確的底線。如有自尊心,把成績搞好不就行了?
這位老師對孩子的批評,一是沒有看到孩子積極的方面(畢竟是在和同學(xué)討論問題),二是用了過激的言詞,特別是用孩子的隱私來諷刺挖苦孩子,這真的沒法讓孩子服氣。如果在這樣的諷刺下孩子竟然俯首帖耳,我們不得不擔(dān)心孩子喪失了“自尊心”??而這比損害自尊更嚴(yán)重。
這位老師的批評,也給家長留下了難題。好在這位父親了解了原委,衷心希望他能夠讓孩子的自尊無損,而學(xué)業(yè)進步。
三是評價者對兒童要求過高,兒童沒有達到成人的理想要求而受到的批評。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和兒童一直分析評價者的動機,指出其對兒童期望值過高的事實,從中找出評價者對兒童充分信任的正面因素,發(fā)揮否定性評價的積極意義。
案例:被批評的寶寶(來自一位媽媽的博客)
我的寶寶正在上幼兒園中班,這一陣子的情緒有點低落,到了幼兒園也不愛跟老師打招呼了。我猜測是他在幼兒園調(diào)皮,被老師批評了。與老師交流意見后,我設(shè)想了一個方案。
思考了一天后,我找他談話。我問他“寶寶,最近怎么心情不好呀?是不是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了?”
他看了我一眼,好奇地問“你怎么知道的?”
我說“那當(dāng)然了,我是你媽媽呀,最了解你啦。”
他點了點頭說“是的,劉老師批評我,張老師也批評我。”
我問他,“你知道老師為什么批評你嗎?”
他說:“知道,因為我不好,老是犯錯誤。”
我說:“不是因為你不好,是因為老師喜歡你。”
他說:“為什么老師喜歡我,還老批評我。”
我說:“當(dāng)你犯錯誤時,老師希望通過批評,能讓你認識自己的錯誤,希望你能改正缺點,成為一個好孩子。如果老師不喜歡你,就會懶得理你,你犯了錯誤,老師也不管,那這樣下去,你不就成了一個人人討厭的孩子嗎?你想想看,是不是?”
他想了一會,說:“噢,媽媽我明白了,老師批評我是為了我好。”
我說:“是啊,媽媽不也會批評你嗎?我們都是為你好呀,希望你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就這樣,寶寶又能每天開開心心地上幼兒園了。
這位家長的理智態(tài)度和做法,都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9799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