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通通的轉貼:(寫于9/15/00 3:09:07 PM)

《與孩子過于親密的情感聯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男孩社會化及個性成熟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逐步斷裂和母親的依戀般的感情聯系。換句話說,母子之間不再有孩提時代的親熱,男孩對母親產生陌生、距離感,這是男孩成長為男人的一個重要步驟。所以,父母特別是母親,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鼓勵、預演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分離。事實上,許多母親卻在用過多的愛將孩子長期地留在自己溫柔的保護圈內。在這種氛圍中,孩子一方面由于自己未成熟而需要這種感情紐帶,同時也會感到無名的壓抑。正如一位學者所說:“這也是一種亂倫,是比性的亂倫更危險的精神亂倫。因為它不易被察覺,由于母愛的光環(huán),這種愛甚至會顯得愈發(fā)偉大而且熠熠生輝,使得這種不理智的愛更具有隱蔽性,其危害不易被發(fā)現,但它的破壞力卻是很大的,它阻礙了孩子的個性成熟,限制了孩子的人格獨立。

因此,父母過多的感情投入是一種自私的愛,也是一種教育偏差。

分析產生這種教育偏差的原因,恐怕不能以“家長素質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蓋之。深入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看到這里存在著家長育兒觀的落后和家長心理世界空虛這兩種內部原因。

把孩子看作是父母的延續(xù),還是一個獨立于父母的個體,這是父母教養(yǎng)子女態(tài)度和方式上的起點。

實際上,社會是由一個個社會成員組成的,而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家庭中培養(yǎng)出來的。所以,每一個孩子不僅僅只是父母血緣的延續(xù),也不僅僅是父母的福氣和老來幸福的保障,他更是社會中未來的成員,需要在社會中獨立生存和發(fā)展。所以,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必須培養(yǎng)成有自我人格意識,有獨特個性、獨立的一個人。

母親對孩子長時間的撫育,易形成較深刻的依戀關系。有的母親甚至荒廢了工作,消磨了事業(yè)心,沒有了自己個人世界,把全部的愛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心愿,以填補自己的精神空虛,這更是一種自私的愛,母親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愛,母親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愛,有意無意之間也要求孩子同等回報,孩子對她一點點“離心離德”,都會使她傷心不已,甚至恐懼萬分。

如何避免上述情感誤區(qū)呢?我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愛自己,把過多的投入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情感,分一部分給自己,營造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對社會和父母自己都將是十分有利的。

WeeWitch的回復: (寫于9/16/00 1:37:16 PM)

這篇文章說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帶有普遍性問題,但可惜太短,有些話沒說透。

首先我要澄清一點,即該文中所說母子親密關系問題,與我們這些天所討論的全托與否問題是兩碼事。全托的爭論是在孩子三歲左右,這時的孩子應該與父母有很親密的關系,這是他們今后進入社會與他人交往所必需打下的感情基礎。而通通貼的文章所講的情況是孩子更大一些,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母親要做到與孩子心理斷奶,鼓勵他自立。

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的關系的確是一門不易掌握的學問。過分的母子依戀在任何社會都有,但在中國這個農業(yè)大國這種現象更加普遍。“養(yǎng)兒防老”,是農業(yè)社會的一個特點,即父母對孩子的占有權以及孩子對父母反哺的義務。這種傳統對農業(yè)社會中家庭結構的穩(wěn)定起到很大作用。即使在工業(yè)發(fā)達的城市里,仍可見這種傳統的體現,即產婦在月子中孩子由老人來照顧,祖父母輩對兒孫輩的生活有巨大影響。

中國的一些父母對孩子有過多的占有欲和支配欲,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或所屬物,一定要孩子順從家長規(guī)定的模式而生活。母親有時對兒子有過分的依戀,這也是中國家庭中婆媳關系難處的原因之一。尤其一些中國母親在喪夫或離異后,不愿再嫁,而是將孩子奉為生活全部,稍有不順心,便如天塌地陷,可謂“寡婦心態(tài)”。更視兒媳婦為“情敵”,與其“爭寵”,此間種種,難以贅述。

在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由于有比較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兒女從贍養(yǎng)父母的沉重負擔中解脫,父母也老有所歸。這是符合人類社會進化需要的。父母對孩子傾注心血,是義務是責任,但孩子沒有義務和責任來反哺父母,因為他們要承擔自己后代的養(yǎng)育。

中國正在建立自己的社會保障系統,邁向更文明社會結構。

摘自 中華母嬰網 胡雅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1029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