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不斷地、深入地思考孩子學習和教育的問題,嘗試參與到孩子一生的學習過程中,反過來對我們大人也是有益的!
學前教育比我們現(xiàn)在所認為的要重要得多,這種教育并非是灌輸式的,而是孩子內(nèi)心的需要,是讓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在體驗中的學習。要讓他們敢于說“我就是一個研究者”,“我就是有音樂天賦”。它的教育價值并非只表現(xiàn)在知識量的多少上,而是從幼兒時期就建立自我意識,比如,以“我是孩子”而感到驕傲。
在20世紀90年代的德國,人們對孩子在生命最初幾年能學些什么和想學些什么的問題普遍缺乏起碼的認識,童年還被看作是遠離成人生活的天堂庇護所。這種態(tài)度阻礙和抑制了孩子潛在的能量和熱情的釋放。
我的書(《小腦袋,大世界》)對目前德國的這種幼教狀況提出了批評,但是它并不僅僅在挑毛病,而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舉出了許多具體的事例,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因此,這本書的基調(diào)是樂觀的。我認為,不斷地、深入地思考孩子學習和教育的問題,嘗試參與到孩子一生的學習過程中,反過來對我們大人也是有益的!
我的書中有一個長長的清單,列出了孩子在7歲以前應該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涉及的面很廣,包括生活實踐、社會能力、運動機能、認知能力、審美能力、情緒情感的體驗等等。這對于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并不是太苛求。
孩子們其實很想自己去學習這些知識。最新的大腦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孩子也有很強的求知欲,他們總是不停地尋找能豐富他們生活經(jīng)驗的機會。
作為成年人,我們往往低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挑戰(zhàn)的需求。當他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人腦里分泌的荷爾蒙會使他們感到快樂和滿足。
如果有人還認為幸福的童年就是7年里對孩子無所要求的話,恐怕是有些過時了。
我們列出這份清單,并不是說里面所有的內(nèi)容都必須強制性地去操作,而只是作為一個建議或一種可能性,意思是說,孩子在最初的7年里應該有機會去學習,應該有機會去經(jīng)歷或接觸這些東西。
我在書中總在提7歲這個年齡,因為這是一個神奇的數(shù)字,弗洛依德曾說過,“在學前兒童身上閃著智慧的光芒”。孩子們對研究、實驗的好奇,對“認知世界”強烈的求知欲,在7歲之前達到了最高峰。
在大多數(shù)的國家,制度化的學習都由7歲開始。也可以說,在各種文化背景下,7歲都被視為人生的第一個門檻。選擇7歲,是因為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應該對那種由一張還未寫字的白紙所引起的內(nèi)心的激動和期待,以及由此產(chǎn)生出的歡樂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10291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