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讓孩子不再膽小的媽媽對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奇奇媽的苦惱

  奇奇長得比較文氣,但膽子特別小。有幾次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奇奇被搶了玩具,還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后,只會向爸爸媽媽求助。

  奇奇媽媽很是擔心,真怕奇奇受欺負而吃虧。是該教育寶寶動手打人呢?還是讓寶寶忍氣吞聲?奇奇媽媽問了好幾個媽媽,讓大家都給她想辦法。

  做“逃”寶寶

  青青媽媽:“寶寶之所以受人欺負,因為他性格懦弱,天生的。你就得教給他‘兇’方法。如他也學不會,沒辦法,打不過,還躲不過嗎?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讓青青想法逃避!

  專家分析:為了避免孩子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教孩子在緊急情況下偶爾以“逃”的方式躲避挨打,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但教孩子一味躲避和退讓,則會使生性懦弱的孩子變得更加膽小怕事,他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因此缺乏自信。長此以往,孩子在和別人打交道時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越來越怕見人,缺乏交際能力。所以,簡單的一個“逃”字,并不是一個好的方法。

  當“厲害”的“強者”

  超超媽媽:“在家里要把寶寶培養(yǎng)得厲害一些。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在外面被別人欺負。所以我經常在家指導寶寶自衛(wèi)時采用哪些技巧,果然,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其他公共場合,都沒有人敢欺負他!

  專家分析:把孩子培養(yǎng)成厲害的角色,的確可以避免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負。但學會寬容、分享、合作、互助等親善社行為,則能使寶寶在交往中立足。到幼兒園走一走,看一看,你不難發(fā)現那些“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孩子在交往中并不受歡迎;相反,那些心態(tài)平和、寬容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多朋友。所以,家長不能因為擔心孩子一時“吃虧”,就一味教孩子以“強者”的身份去保護和謀求自己的利益,要教導孩子做一個能夠適度讓利的善良的人,這樣更有利于孩子的心智發(fā)展。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婷婷媽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父母不可能陪伴寶寶一輩子,寶寶以后肯定是要獨立面對一些事情的,總不能事事靠父母吧。

  所以,我平時教育女兒,不要惹別人,但別人惹你,你一定要還手!

  專家分析:我們的確應該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和解決與同伴的沖突,過多的依賴和求助成人,并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獨立性的發(fā)展。但是,教給孩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是不妥的。表面上看,讓孩子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看似在教給孩子自衛(wèi),其實是教孩子用威懾方式來免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負,這其中很可能產生諸多負面效應:由于受年齡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孩子很難準確地判斷什么程度的反擊才是自衛(wèi),往往很可能防衛(wèi)過度,也有可能人小力弱,打不過別人,身體上受到更大的傷害。如此一來,孩子之間的矛盾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進一步激化;另一方面,孩子會因為這一原則得到大人的認可,就會誤認為自己可以打人,孩子的攻擊性會得到誤導和加強。教孩子“以牙還牙”的策略。雖然孩子挨打的幾率會降低,但之后一旦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矛盾時,孩子能夠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打”,這會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報復的不良心理。

  推薦閱讀:

  寶寶膽子大小是天生的嗎?

  膽小的寶寶到底怕什么

  父母錯誤引導致使孩子膽小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可見以上三種方法都不是解決奇奇媽媽問題的最恰當的方法。那么奇奇媽到底該怎么辦呢?

  給奇奇媽媽的建議

  給奇奇一些引導和幫助

  由于奇奇膽子比較小,交往經驗不足,所以作為“受欺負”的弱者,他在可能不敢去面對“欺負”他的孩子。

  這時,奇奇媽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或者提供幫助。及時給予奇奇一些安撫和情感支持,鼓勵奇奇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可以給奇奇一些建議,讓他自己可以擋、可以躲、也可以面對面地據理力爭?傊苊庾约菏艿缴眢w上的傷害。切忌不要讓寶寶一味地退縮或報復性還手,要鼓勵寶寶學會寬容。同時讓孩子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對的地方,引導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這樣就會避免或化解沖突。

  溫馨提示

  在引導孩子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怎么做,而是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學會靈活運用各種社會交往的技能和策略。

  讓奇奇自主解決沖突的機會

  在奇奇“受欺負”時,只要身體上沒受到過大沖撞,媽媽就不要著急介入。如果奇奇每次受到欺負都來向大人求助,媽媽都又幫他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奇奇就會依賴大人,他就會把“向大人求助”作為惟一的方法,這就不利于他獨立個性的發(fā)展。媽媽應先嘗試當“旁觀者”,在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的同時,放手讓奇奇自己去處理。不少家長的經驗是,一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改變受欺負的困境時,他們就會開始思考,嘗試運用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去保護自己。比如不再任憑對方拍打,或者學會用手擋住對方保護自己,或者暫時躲開;學會用“你再這樣我就不跟你玩了”、“你要再這樣我就去告訴老師”等語言表示強烈的抗議,或者用聲音震懾對方。并和對方理論,和對方溝通和協(xié)商等方法來保護自己。當孩子發(fā)現自己也能解決矛盾沖突時,膽子就會變大,會敢于面對那些“欺負”自己的小朋友,社會交往能力也會由此逐漸提高。

  告訴奇奇矛盾是正常現象

  學齡前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其實在這些矛盾和沖突中,孩子也開始慢慢地了解別人和自己會有不同的立場和意愿,開始尋求和掌握解決爭端的方法,學會思考、溝通、表達和協(xié)商,開始學會合作、妥協(xié)、分享,并學會與人友好相處。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10412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