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習方法!

詩意地成長??淺談童話的心理療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兒童心理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摘要:童話反映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表達了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nèi)容,生動地折射著現(xiàn)實生活。自弗洛伊德開始,童話就已經(jīng)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童話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動力,具有重要價值。

關(guān)鍵詞:童話;心理健康;心理治療

一、童話與兒童天性的契合

童話是什么?

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子涵教授認為童話“是一種兒童自己未必編得出來,但是符合他們的精神,在白天的夢里,或者夜晚的夢里,可能看見過,能夠為他們所相信的情形和故事。”

童話講的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善與惡、窮與富、強與弱、愛與恨……童話所提出的問題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恐懼、死亡、背叛、追尋生活的意義……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

兒童天真、質(zhì)樸、富有幻想。根據(jù)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知識,兒童的思維方式帶有童話的特點,兒童的游戲也時時顯示著童話的色彩。兒童生活中的現(xiàn)實和幻想往往是很難截然分清的,他們靠幻想去填補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空白,也靠幻想去拉近自己和客觀事物的距離。而童話憑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時空,使常見的和罕見的、熟悉的和陌生的各種人物與現(xiàn)象,發(fā)出奇異的光彩,或者把人們的理想編織成燦爛絢麗的畫面,因此童話以濃郁的幻想色彩和趣味性與兒童的生命形態(tài)達成了天然的契合。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我把心給了孩子們》中寫道:借助于童話,孩子不僅用智力,而且也用心靈認識世界。同時,不僅認識,而且對周圍世界的事件和現(xiàn)象作出反響并表達自己對善與惡的態(tài)度。 3 4 5 6 后1頁
童話給了孩子一個希望,它告訴孩子,只要你有勇氣并堅持下去,就可以克服萬難,征服敵人,甚至可以實現(xiàn)心中的愿望。童話與兒童天性的契合,使他們之間體現(xiàn)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親緣關(guān)系,它比別的文學體裁更能激發(fā)兒童的情感,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事物的寶貴天性。

二、童話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動力

兒童的中樞神經(jīng)尚未發(fā)育成熟,抽象思維教差,常常不能明確表達心里的困惑。童話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把兒童很難用語言表述的渴求、壓力與無助以外化的形式投射出來,然后再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早在上個世紀初,童話就已經(jīng)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弗洛伊德曾把對童話故事的解釋和“夢的解析”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成人的潛意識意愿和沖動可以以夢的形式安全地表達出來,而童話故事則為兒童提供了一種能夠安全地宣泄消極情緒的如夢般的情景。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教授貝特爾海姆也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治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文學最適合于培育兒童的心智能力,能夠使他們獲得尋找生活意義的能力和賦予生活更多意義的能力。這促使他對童話故事進行深入探討,形成了獨特的現(xiàn)代童話心理學。

貝特爾海姆認為,童話世界常?梢苑从澈⒆硬煌睦沓砷L階段的心理沖突,并以童話獨有的形式,幫助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解決問題的辦法,順利度過心理成長的不同階段。童話站在兒童的角度,使兒童在童話中能夠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角色,并對其進行角色的認同。兒童常常會認為自己就是童話故事中的那個主人公,在童話里經(jīng)歷著人間的種種考驗并最終取得勝利,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如讀《木偶奇遇記》,兒童會感悟到成長的艱辛并獲得成長的經(jīng)驗;讀《快樂王子》,兒童會體會到愛的力量、友誼的崇高;讀《海底的女兒》,兒童會掃除蒙在心靈上的灰塵,懂得純凈的愛……通過童話閱讀,兒童知道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讓他們的精神家園充滿陽關(guān),健康詩意地成長。 3 4 5 6 后1頁
三、童話心理療效的實踐

案例一:

筆者班級曾有個叫超超的孩子。他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后,超超和繼母的關(guān)系水深火熱。由于成績較差,在校經(jīng)常受到任課老師和同學的嘲笑甚至遭到父親的毒打。漸漸地,超超的脾氣越來越歇斯底里,一觸即發(fā),經(jīng)常發(fā)了瘋似的追著同學打,也會狠命地抓自己咬自己,直到鮮血淋漓,甚至在過激之下曾發(fā)生跳樓的行為。等他平靜后,面對父母、老師的詢問,他往往低頭沉默,即使說話,所表達的意思也很模糊,讓人無法理解。超超一而再再而三的過激行為,給同班其他的孩子帶來了陰影,許多家長要求校方讓超超退學。面對這樣一個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父親改掉了暴躁的脾氣,繼母盡量給他母愛,同學老師也盡力地幫助他,給他溫暖,但效果不大。面對瀕臨崩潰的父母,筆者建議并陪同他們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之后,在配合藥物治療的同時,筆者開始講述童話,準備用童話故事打開他心靈的死結(jié)。

兒童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弱者,憂慮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怕被父母拋棄、怕黑暗、怕怪物,擔心自己的安危,擔心自己是無能之輩,遭到嘲笑……我們明顯可以看出,超超的內(nèi)心有兩個死結(jié),一是失去親身母親的關(guān)愛,二是在校受到嘲笑失去了尊嚴。母親對于一個孩子的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沒有母愛的孩子最缺乏安全感,而師長同輩的鄙視無疑對超超是雪上加霜。這種無助、恐懼、困惑成年人可以通過傾訴來減輕痛苦,降低對自身的傷害程度,但對于一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欠缺,完全不能夠清晰地用言語表達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甚至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無論怎樣幫他分析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都達不到效果——孩子無法理解,不會傾訴,只有壓抑。而壓抑的結(jié)果往往有害無益。 3 4 5 6 后1頁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越是感到痛苦,越是感到憂郁,就越要進行樂觀的幻想。幻想本身并不真實,但它令人充滿希望的感覺卻是真實的,而這種感覺正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童話故事的高超之處就在于為兒童提供一個“較真實”的幻想世界,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能夠反映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焦慮、擔憂、緊張、不安等情緒。很多童話都間接表達了親子沖突,針對超超的情況,筆者最先講述的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和野獸》等經(jīng)典童話,借助童話,超超能夠找到和他自己問題相類似的情況,將一些負面情緒投射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中狠毒的繼母形象的最終下場讓超超發(fā)泄了自己對繼母的不滿和恐懼,真正發(fā)泄了才有力量更好的接受。而《美女和野獸》貝特爾海姆認為:這個故事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無論現(xiàn)實情況怎樣,孩子在聽了這個童話總愿意相信,他的父母會懷著一片愛心,不惜冒生命之險給他帶回最渴望的禮物。反之,對孩子來說,他相信自己無愧于這種奉獻,因為他也愛父母,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由此超超得到暗示,父母是愛他的,而他必須像故事中的女孩一樣愛父母。童話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映射出超超內(nèi)心的渴望、混亂,迂回曲折地把他的情感思想展現(xiàn)出來,并接受他的負面情緒。

在筆者不斷的講述下,超超的話多了,會笑了,他開始上課聽講,和同學交換課外書,與父母的關(guān)系改善了許多,成績尤其是語文在班級達到中等水平,當他看童話書時像正常孩子一樣露出純凈燦爛的笑容時,你不得不相信是童話產(chǎn)生了奇跡。

案例二:

“媽媽,那是什么地方?”夜的寒氣中,小狐貍指著前方問。

“那是村莊,” 狐貍媽媽握住小狐貍的手,“住著可怕的人。他們會挖陷阱,會下套子,還有獵槍和弓箭。所以啊,我們要遠離村莊,遠離人類——除非萬不得已。哦,寶寶,你的小手真是冰冰涼啊。”媽媽把小狐貍的雙手攏在嘴邊,一口接一口地呵出熱氣,“你需要一副手套——你也長大了,遲早是要獨自生活的,自己去買吧,村口的第一家就是的。”

教室里很安靜,教師抬頭:“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哪個季節(jié)?”

“冬天。”

“小狐貍準備買什么?在哪買?”為了幫助理解能力差的孩子聽懂這個故事,教師繼續(xù)提問。

“小狐貍要買手套。”

“因為他的手太冷了,需要手套。”

“它要到村口去買。” 3 4 5 6 后1頁
由于對故事的喜愛,孩子們聽得格外仔細,且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時的孩子特別有靈氣,特別惹人喜愛。

“狐貍媽媽認為人類是怎樣的?”教師窮追不舍。

“媽媽認為人類是可怕的,因為他們會把小狐貍抓起來。”陳文康睜著大大的眼睛,一臉嚴肅。

“對呀!他們會用弓箭射,還有獵槍呢!”上課難得安靜的衛(wèi)天賜聽故事時總是興致勃勃,非常專注。

教師也嚴肅起來,用更加低沉的聲音繼續(xù)講述:

“來,孩子,伸出你的右手。”狐貍媽媽對小狐貍說:“這是一個銅錢,剛好夠買一雙孩子的手套,你可要記住了哦,只有右邊這一只,是小孩子的手,左邊還是小狐貍的爪子——要好好插進褲兜。進了店門,人家問你買什么,你就伸出右手,說要買手套——記住,千萬不要緊張,千萬不要伸錯了。否則,你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教師停下來,所有人都望著教師,眼睛里有恐懼,也有困惑,一刻不停的蔡榮和李孟陽這時也安靜了,瞪大眼睛。

“這是一個銅錢,剛好夠買一雙孩子的手套……”教師再讀了這一段,原先聽懂的孩子眼里恐懼更深,原先困惑的這遍聽下來恍然大悟。當然,也有依然困惑的。

“為什么小狐貍伸出左手就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由于緊張,孩子們把手高高舉起,卻沒有了往日“我來、我來”的聒噪。

“因為小狐貍左手是爪子,讓人看到的話,會被人認出來,會被殺死的。”平時說話急急巴巴地程旺此時卻異常的流利。

“誰呀?”聽見敲門,一個粗重的聲音問。小狐貍一陣緊張,掏出了左手——并把原先捏在右手的銅錢換到這只爪子里!

“呀”!陳云濤忍不住驚呼起來,更多的孩子卻是捂住嘴巴,比小狐貍還緊張。

“老板疑惑地看了看放在柜臺上的狐貍爪子,看了看對面這張小孩的臉,又看了看爪心里的兩枚銅錢——然后,取出一雙小孩的手套,遞給小狐貍。小狐貍拿過手套,轉(zhuǎn)身剛要走,聽見里屋傳來一個孩子的聲音:“媽媽,這么冷的大雪天,小狐貍怎么辦呀?”媽媽說:“不要緊的,小狐貍這會兒正和你一樣,抱在媽媽的懷里呢。”聽到這里,小狐貍轉(zhuǎn)身就跑出了店鋪——奔向村外的樹林,去找他的媽媽。”

“談?wù)勀銈兊南敕ò伞?rdquo;面對依然沉浸在故事中孩子,教師提問了。

“小狐貍回去找媽媽了。”

“媽媽看到小狐貍回來,會很開心的。”

“老師,小狐貍碰到了好人。”程旺鄭重地說。

“對,小狐貍遇到了好心人。”更多的孩子附和著。 3 4 5 6 后1頁
以上短文是筆者上完讀書課后的隨筆。文中所出現(xiàn)的學生都是后進生。衛(wèi)天賜較懶惰,不會主動完成作業(yè),攻擊性強;陳文康相對同齡人來說注意力更不易集中,碰到拼音就方寸大亂,畏懼學習;程旺膽小怕事,經(jīng)?蓿瑳]有自信。對于人的成長而言,一切都始于童年期,只要沒有獲得內(nèi)心的安全感,他就不能進行艱難的心理整合,獲得人生的意義。一年級兒童剛成為小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短時間都無法適應(yīng)校園生活,如果在此階段,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與信心,會直接影響以后的發(fā)展。兒童都喜歡聽故事,筆者從童話入手,讓學生學會傾聽,愛上學習,消除心理的不安!陡窳滞挕贰ⅰ栋餐缴挕、《木偶奇遇記》、《膽小如鼠的巨人》、《可愛的鼠小弟》等等一系列的童話講述,讓孩子們明白了這個世界有丑惡、有不公,但勇敢的反抗者最終一定會找到出路,獲得成功。通過童話,兒童漸漸獲得了前進的勇氣和動力,變得勇敢、自信、勤奮。衛(wèi)天賜開始自覺做作業(yè),懂禮貌了;陳文康上課開始積極發(fā)言,成績明顯提高;程旺變勇敢了,說話結(jié)巴的他發(fā)言越來越流利,還能主動和老師交流。

在古代印度,人們相信講故事不但可以治病救人,而且可以消除憂傷和凈化罪孽。甚至有人將童話所能帶給人們的好處與基督教的教義相比。當孩子遭遇挫折不斷犯錯時,與其訓(xùn)斥和苦口婆心,不如用童話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于潤物細無聲中實現(xiàn)成長。

四、結(jié)束語

人類的心理是復(fù)雜的,童話故事不是打開所有兒童心理問題的萬能鑰匙,也不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萬靈神藥。但童話對兒童來說確實有重要的發(fā)展價值。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浸泡在優(yōu)美、靈動、充滿智慧的童話作品中,從根部體會人間至真、至純、至美的感情,這樣的孩子肯定是詩意的、健康的、樂觀堅強的。讓我們以童話為載體,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精神分析學視野中的童話文學》舒?zhèn),丁素萍?br />
2.《童話與兒童心理治療》 謝謨著

3.《愛的禮物——論童話的母題及其功能》 舒?zhèn)ブ?br />
4.《童話:兒童心理成長的精神家園》 應(yīng)玲素著 3 4 5 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10488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