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這個沉甸甸的話題,似乎有些缺乏勇氣來參與這個非常有意義話題的探討。但很難得一個好的話題的開始,索性又硬起一回頭皮吧。與大家一起討論。
東方的文化傳統(tǒng),以其無比溫和的耐性而生存于艱難困苦之中,我覺得他更象水——不是涌涌之水,而如涓涓細流。他的特點是延續(xù)性繼承的。從古至今,摸索出今天的這條線,便可以牽出先人們的足跡。而西方的文化在斷代中發(fā)展。一種傳統(tǒng)消失了,象一座山峰消失一樣,再出現(xiàn)時,又是另一坐獨立的山頭。
以至于十四世紀,出現(xiàn)了文藝復興運動,拾起些歷史遺下的東西而拼命搜尋曾經(jīng)有過的文明與文化。西方許多的文化如雅典、克里特文化都如蕓花一現(xiàn),消失了。而東方文化如山脈連綿不絕。
說了這么多,只是論證,文化的差別有許多必然的因素,中西方文化屬于兩個文化城。但人性共通,當然能尋找出許多相通的地方。正如人類遇悲則泣,遇喜則笑一般。
不但中國的教育方法與國外完全不同,東西方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我邀請一位外國朋來中國玩,他告訴我,我沒錢。正孩子一樣攤著雙手,告訴我真的沒有,沒騙你。我知道這不是玩笑。而在中國,同樣的一句話,得到的回聲可能更堂皇一些。
西方人可以說,你盡情的生長吧,孩子。是的,土壤就是自由生長的,如果過份管束,孩子必然不能生存于社會上,而中國就是這樣的范疇,你沒有辦法不讓自己的孩子在管束下成長,因為他必然要生存,否則,在這片連綿的山脈上,你想尋找到獨立一處的地方,只能自己承受來自各方面的風雪侵蝕。而西方,每個人都是自已站立的,他們以集體群來抵抗。也許每一個人并不強大,但是獨立的組成群體,就不可小視了。
但并不是說,完美的集體,有著相同性能的因子的集體就是最有力量的。即使有,這種力也是暫時的,有時候這種力是災難性的。正如無數(shù)的小河匯成一條同向的河,如果方向錯了,所造成的后果更為可怕。而西方則在許多獨立的因子中互相沖撞,互相的獨立性不會產(chǎn)生完全一致的思維空間,所以多維與多元成為了其特性。有時候,這種情形更多表現(xiàn)為散漫無序,容易被完全化一的集體所征服。
歷史上中國的強大和西方的弱小似乎可以佐證。但這只適合于特定的生產(chǎn)關系。發(fā)展到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與自由的思維更多地擔負起完善社會的功能,西方便走在了中國的前方。
文化背景的差別很有意思,值得我們探討。不過今天只有十幾二十分自己來瞎說,可真有點貽笑大方了。請大家別笑話。
有機會再好好討論吧。
搖籃媽媽 的回復:(寫于5/16/2001 5:48:19 PM)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
盡管我內(nèi)心非常希望兒子能聽我的話,那會減少我不少“麻煩”,:)但是針對他的問題,我還是給他提出了一套“三講”原則,第一條就是講道理,第二條是講禮貌,第三條是講分享。我告訴兒子,媽媽喜歡你講道理,誰有道理聽誰的。4歲半的兒子現(xiàn)在和我爭執(zhí)時,常常會說,你沒有道理!那么我就讓他說說他的道理,有時候平心靜氣地聽孩子講他的道理,我會發(fā)現(xiàn),換個角度看問題,孩子的道理也是值得尊重的。我們不希望孩子變成應聲蟲,希望孩子有獨立的思考,這實際上是給我們自己的教育增加了難度,但我認為這是值得的。
東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教育觀念是有相通的地方,因為真、善、美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nightingale 的回復:(寫于5/16/2001 11:52:47 PM)
每天上幼兒園之前我常對他說:“你今天要乖乖的。”等從幼兒園接他回家時,也是常問他:“你今天乖不乖?表現(xiàn)好不好?聽不聽老師的話呀?”每次一說完,我就立刻后悔,悔不該對他說這樣的話,問自己我怎么也這樣了?這會抑制他個性的發(fā)展,磨平他的“棱角”的!可是沒辦法,過會兒我又忘了,又對他說同樣的話!直到有一天我終于恍然大悟,我從小就是在這樣話語的“鞭策”下長起來的!我從小受到就是這樣的教育,即“乖就是好,聽話就是好”,所以才會不自覺地用在兒子身上。
我也是這樣矛盾著!
有時在叫軒兒“聽話”之后,只好補救一下:“媽媽說的對,所以要聽媽媽的,軒軒如果說得對,媽媽也會聽軒軒的。”
真是步步都難做啊。
關于文化差異的話題,我非常有興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11227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