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學會適當吃苦?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現(xiàn)在基本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溺愛式”的教育方式很常見,家長普遍關心該怎么做、做什么去盡量滿足孩子的每個要求,但是長此以往,孩子對家里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獨立生存和思考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弱,走向社會后抗挫折能力不強,成為優(yōu)勝劣汰法則的犧牲品。

  美國幼兒園的“富人窮人”游戲

  在美國的一些幼兒園里,幼師們會定期組織孩子們玩一種“特別”的游戲:隨機抽簽扮演“富人”和“窮人”的角色,抽到“富人”的孩子們可以在游戲允許時間內過上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而抽到“窮人”的孩子卻只能在這段時間中吃糠咽菜或者衣衫襤褸地出現(xiàn)。

  與平常的抽簽不同,這里的簽數(shù)是不平均的,只有不到一成的孩子才能抽到“富人”簽,因而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只能扮演“窮人”的角色。

  按常理說,抽到“富人”應該很讓人開心,但是孩子們都覺得當“窮人”比較開心,因為這能體驗到一種獨特的生活。平常除了這種游戲,幼師還經常教育孩子,過生日或者辦聚會,就算辦得簡單一些,節(jié)約一些,也依然是可以過得難忘和有意義的。

  適當吃點兒苦對孩子有益

  對于新的教育方式,一些顧慮重重的家長并不買賬:孩子還在長身體的時候,怎么經受得住這樣的折騰?如果影響到孩子健康成長,誰來擔負這個責任?

  而一些持贊同觀點的家長卻認為:平日家里都對唯一的孩子疼愛有加,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盡量滿足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委屈,但是日子一長卻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所以,讓孩子適當吃點兒“苦”,總比將來他走上社會了吃大虧好吧!

  其實,給孩子適當吃些“苦頭”未必是件壞事,畢竟經歷過“想吃吃不到,想要要不到”生活的孩子會更懂得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有句老話“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要讓孩子認識到勞動價值所在,培養(yǎng)出社會義務感、責任感。

  另外,孩子更能懂得遇到困境要堅強、獨立地生存下去,畢竟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想在順境中享受就必須先學會在逆境中成長。而且,適當?shù)?ldquo;苦頭”有助于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看來,吃點兒苦利大于弊。

  新理念重新定位家長教育方法

  從以往來看,家長教育方式最為普遍的無非是“嚴厲型”和“溺愛型”兩種,很少有家庭嘗試這種教育方式,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更為有效,要比單純的理論說教和暴力管教更有說服力,因為這是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從自己的感受中領悟到一些道理,而不是被動接受家長的說教。

  雖然當“窮人”很“辛苦”,但是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去扮演,并以爭取到這個角色而感到榮耀和驕傲,這本身就是孩子要求換位思考的強烈表現(xiàn)。

  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是單純地從家長的角度去看待管教本身,而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是否能夠接受這樣一種方式,以及對孩子人格塑造方面會有什么影響。新的教育方式不僅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不足,還通過變換舊式角度的形式提出新的教育理念,這為每位家長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方法選擇。

  父母教養(yǎng)孩子不能僅僅把孩子放在溫室里,還要敢于把孩子放到大自然環(huán)境下,讓孩子適度吃點苦有好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15617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