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提示:“疫苗反應”禍因是心病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揭陽46名學生接種乙肝疫苗后不適,廣東省衛(wèi)生廳初步認定為“群體性心因性反應”

  ●廣州醫(yī)學院傳染病專家稱乙肝疫苗相對較安全,贊同衛(wèi)生廳的判斷

  ●年輕女性和兒童是群體性心因性反應高發(fā)人群,常因暗示而起,也可通過暗示來治療

  今年4月22日,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岐石鎮(zhèn)坑仔學校小學生在接種乙肝疫苗后,46名學生出現自訴“頭暈、惡心、乏力”為主的不適癥狀。4月23日,廣東省衛(wèi)生廳表示,初步認為該事件屬疑似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引起,基本排除與乙肝疫苗有關。在記者采訪中,這個判斷卻獲得了廣州醫(yī)學院傳染病專家的支持。

  如果說這起集體乙肝疫苗不適事件系因群體性心因性反應而起,那所謂“群體性心因性反應”是怎么回事?小學生打了疫苗后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學校和家長在應對這一問題時又該如何處理呢?記者隨即展開采訪。

  事件回放:

  接種乙肝疫苗不適 被認定為癔病

  今年4月22日上午,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岐石鎮(zhèn)衛(wèi)生院工作人員到坑仔小學補種乙肝疫苗。接種時,一個學生說自己有點頭暈、惡心、乏力等,隨后同班6名學生也相繼說自己頭暈。接種被立即停止,共接種學生85人,當天共有46人說出現類似癥狀。經檢查后醫(yī)院報告說這些學生有4人咽喉充血、扁桃體輕度腫大(感冒樣癥狀),其余學生未發(fā)現異常,各項生命指征均正常。醫(yī)院給學生注射葡萄糖和能量合劑等安慰劑,絕大部分學生說癥狀消失了。到23日傍晚,所有留院觀察的學生都已出院。

  廣東省衛(wèi)生廳對此事件發(fā)布初步結論:屬疑似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引起,基本排除與乙肝疫苗有關。省衛(wèi)生廳表示,此結論由聯合調查組根據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做出。

  專家釋疑:

  社會不信任心態(tài)借疫苗爆發(fā)

  “廣東揭陽85個學生接種了乙肝疫苗后有46個人出現不適,按理說乙肝疫苗的不良反應率這么高是絕對不正常的,因此我贊同廣東省衛(wèi)生廳的群發(fā)性癔病的判斷。”廣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傳染科主任葉曉光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態(tài)。

  葉曉光說,乙肝疫苗在所有疫苗中相對是最安全的,根據國外的統(tǒng)計數據,每100萬個接種人中只有3~4人有不良反應,且一般是輕微的,如注射部位的疼痛、皮疹等,至今未報道死亡個例。

  但市民應該清楚認識到,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傮w來說,疫苗的不良反應率只要小于1:50000~1:100000都被認為是安全的,即每5萬名到10萬名接種者中只有1人出現不良反應。

  葉曉光同時認為不能因為疫苗的不良反應而否定其作用,或干脆不打,此乃“因噎廢食”。很多傳染病目前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通過預防性的疫苗阻斷其發(fā)生,如天花、肺結核和脊髓灰質炎。

  “學生接種疫苗后集體感覺不適,我覺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的不信任心理。”葉曉光說,近兩年我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頻發(fā),社會對食品藥品的不信任已經達到一定的頂點,正好借疫苗事件爆發(fā)出來。“雖然感覺不適的是小孩子,但在這種社會氛圍和輿論渲染下,小孩很容易受到成人心理的影響,而且父母對疫苗問題的不信任也會加重小孩的所謂‘病情’。”

  葉曉光認為,隨著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進程加快,各種社會矛盾會集中顯現,以后此類心因性群體不適事件會越來越多。揭陽的學生接種疫苗不適事件提醒政府,對群眾的不滿不能以“堵”和“隱瞞”應對,而應開導和梳理。

  疫苗反應?實為心理作用

  雖然廣東省衛(wèi)生廳解釋學生接種疫苗后的群體不適是群發(fā)性癔病,但還有不少家長表示難以理解——明明孩子感覺頭暈和惡心,為什么說是癔病呢?那群發(fā)性癔病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廣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心理科主任龔梅恩說,群發(fā)性癔病并不難理解。他曾接診過的一起群發(fā)性癔。耗承W給學生提供早餐,其中包括每人一盒早餐奶。有個學生喝了牛奶后肚子痛,還惡心、嘔吐,疑似食物中毒,報告了老師。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在學?偸且鸷艽蠓磻,老師很緊張,急忙去問其他也喝了牛奶的同學有沒有出現問題。這件事馬上傳開了,大家圍著身體不適的學生問長問短。當得知同學喝了牛奶有癥狀后,一些學生就會想:他喝牛奶出問題了,我也喝了牛奶啊,說不定我也有問題!過了一會,就有學生向老師報告出現了類似癥狀,隨后報告有癥狀的學生越來越多....。。

  “第一個孩子喝的牛奶有問題,其他也喝了牛奶的學生在受到同伴動作、語言、表情的暗示后,覺得自己也開始出現問題。”龔梅恩介紹,群發(fā)性癔病是一種因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導致誘發(fā)的精神性反應,雖然“患者”主訴有一系列不舒服,但這些在臨床上只是精神癥狀,檢查后不會發(fā)現任何器質性變化。而癔病為何會出現呢?主要是因為在某些緊張、刺激性的氛圍中受到了暗示而引起。

  專家話你知

  自我中心、愛幻想人群易患癔病

  據了解,近年來各地接種疫苗后發(fā)生群發(fā)性癔病的報告增多。龔梅恩說,接種疫苗后群發(fā)性癔病的表現比較多樣,有運動、感覺、植物神經、內臟方面的紊亂等。群發(fā)性癔病的最大特點是暗示性強,在他人的語言、動作和表情的啟發(fā)下,或者看到某種事物“觸景生情”,相互影響,誘發(fā)癥狀。但絕大多數人的癥狀持續(xù)時間較短,一般運動障礙持續(xù)5~20分鐘,精神、感覺障礙持續(xù)10~30分鐘,植物神經系統(tǒng)紊亂可達1小時或更長。

  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癥發(fā)病的主要原因。但同樣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以及暗示,為什么有的人沒事,有的人就有癔病呢?原來,有“癔病性格”的人更容易受暗示而癔病發(fā)作。

  龔梅恩說,情緒變化大、缺少堅定理智、意志不穩(wěn)定、幻想多、易沖動、自我中心等都屬于“癔病性格”,有這些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受到精神因素刺激或他人暗示而癔病發(fā)作。從人群上來說,年輕女性和兒童是高發(fā)人群,因為年輕女性易于情緒不穩(wěn)和感情用事,而兒童幻想多且易受外界暗示和影響。特別是兒童,他們正處于生理、心理、身體、知識全面增長階段,生長發(fā)育尚未成熟,對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所以當應激因素突然出現,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暗示時易發(fā)生心因性反應。

  癔病常因暗示而起,也可以通過暗示來治療。龔梅恩表示,對癔病患者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給予安慰劑,消除恐慌及顧慮心理,穩(wěn)定其情緒,一般來說患者的癥狀就可解除。群發(fā)性癔病經過適當處理痊愈后,預后良好,一般無后遺癥。

  權威觀點

  鐘南山:媒體關注疫苗安全是好事

  近來與疫苗安全相關的事件屢有發(fā)生,最突出的是今年3月媒體報道的山西疫苗事件,稱近百名兒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殘。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前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山西疫苗事件,透露了一個細節(jié):此事見報后引發(fā)強烈關注,為此衛(wèi)生部特意委派中國醫(yī)學會的8名專家前往山西做獨立調查。8名專家根據媒體報道的15名受害兒童的資料,到他們家庭做實地考察,并詳細了解15名兒童的身體狀況,最后認定其中3人的身體不適與疫苗相關,其余均與疫苗接種無關。綜合總體接種人數和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人數,專家認為乙肝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率沒有超出普通疫苗的不良反應范圍,為此鐘南山說:“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接種疫苗會增加疾病的機會,疫苗接種總體是安全的,大家應該放心。”

  鐘南山提出,近來疫苗安全事件備受關注,屢屢見諸報端,這反而是件好事。“疫苗的受眾很廣泛,有一點小問題公眾反應都很強烈。山西的疫苗安全事件,給我們敲響警鐘。疫苗不應只考慮研發(fā)和生產,在運送、儲藏和接種環(huán)節(jié)都應更加加強質量監(jiān)管。”

  提醒

  學生出問題 老師先別慌

  雖然群發(fā)性癔病并非因疫苗直接引起,但卻極大阻礙了疫苗接種,也引發(fā)社會恐慌。龔梅恩說,其實如果接種疫苗班級的老師鎮(zhèn)定自若、指揮得當,癔病不會那么快在班級或學校里“蔓延”。

  首先,如果第一例學生報告接種了疫苗后身體不適,應馬上將學生帶到校醫(yī)室檢查并治療,而不該讓學生和其他同學接觸,使不安情緒擴散。

  其次,老師要保持鎮(zhèn)定,最忌自己先緊張和慌張起來,因為這種不安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學生,更易感染那些具“癔病性格”的學生。氣氛越緊張,受暗示的可能性越大。

  再次,不應該讓學生聚眾討論,癔病的一大特征是具有“表演性”,當更多人圍觀和受到更多人關注時,癔病的表現癥狀會更明顯和更強烈。

  支招

  家有“癔病性格”孩 應該怎么辦?

  而對于父母來說,如果您的孩子屬于具備“癔病性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幫助孩子減輕心理壓力。

  需要正確認識的是,癔病只是暫時性的腦機能障礙,并非器質性病變,不會留下后遺癥。癔病發(fā)作一般和孩子的情感體驗有關,因此當孩子遇上一些變故或學校、班級發(fā)生大事時,需要教育孩子正確面對這些事件。如果是情感活動很豐富的孩子,可以有意識地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做一些其他事,或暫時離開當時的環(huán)境,以改變心境,這樣常能防止癔病發(fā)作。如果孩子癔病發(fā)作,要避免周圍人造成的過分緊張及過分關心的不良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3612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