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是指個體經(jīng)長期意志努力而形成的思維或行為定勢。一般來說,我們把符合社會準則的行為稱之為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個良好的習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給孩子的人生帶來無窮的益處。生活習慣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習慣,日常衛(wèi)生習慣及學習習慣等。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要遵循低起點、小步子、循序漸進、細水長流、以身作則、不急不躁的原則。
習慣與人格的關(guān)系是相輔相成的,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也許可以說,年齡越小,習慣對人格的影響越大;年齡越大,人格對習慣的影響越大。因此,在兒童時期重在培養(yǎng)良好習慣,就是為健康人格奠定基礎(chǔ)。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開出良好習慣的花朵,收獲健康人格的果實。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白發(fā)蒼蒼的獲獎?wù)呋卮穑?“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chǔ)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而且,良好的習慣有時還常常能助人成功。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lián)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4?75噸重的“東方1號”航天飛船進入太空遨游了89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在二十多名宇航員中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shè)計師羅廖夫發(fā)現(xiàn),在進入飛船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jié)一下子贏得了羅廖夫的好感,他感到這個27歲的青年很懂規(guī)矩,又如此珍愛他為之傾注心血的飛船,于是決定讓加加林執(zhí)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圣使命。
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講,習慣是人生之基,而基礎(chǔ)水平?jīng)Q定人的發(fā)展水平。大量事實證明,習慣如何常?梢詻Q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能導致事業(yè)的成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3612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