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妞們分享一個小故事。
美國著名的作家、心理學家、人際關系學家卡耐基,小時候出名的淘氣。
在他9歲那年,父親把繼母娶回了家,并給繼母介紹到:“親愛的,這是全社區(qū)最壞的男孩,說不定明天早晨他就會拿石頭扔你,甚至做更壞的事,簡直防不勝防!
但出乎意料的是,繼母微笑的看著卡耐基,輕輕撫摸他的頭,并對丈夫說:“你錯了,他一點都不壞,他是全社區(qū)最聰明的男孩,只是還沒找到發(fā)泄熱忱的地方。”
繼母的話語,讓小卡耐基感動不已,他也真的開始尋找自己可以發(fā)揮熱忱的地方。
后來,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學者,出版了《人性的弱點》、《溝通的藝術》、《影響力》等諸多膾炙人口的書籍。并且,還成為了成功學大師,創(chuàng)造了“28項黃金法則”,幫助更多的人走出陰霾,走向幸福。
語言,真的很神奇對不對?一句話,竟然能成就一個人。
假如當時卡耐基的繼母順著他父親的話接下去,把他當作一個壞孩子對待,那可能就會少一個偉人,而多一個小混混了。
卡耐基其實是非常幸運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就不那么幸運了。
因為有時候,一句話,也能毀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家。
有這樣一個讓人特別心痛的事:一家剛生了二胎,鄰居大媽傻x的跟姐姐說:“你媽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結果姐姐趁媽媽不注意時,把弟弟從8樓上摔了下去,弟弟當時就沒有生命跡象了……
還有之前被瘋傳的一張動圖:
這個父親看不過兒子一直沉迷游戲,氣的拿了一把已經上膛的手槍放到兒子前面,并怒氣沖沖的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沒想到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就這么離開了……
很多人覺得,我不打孩子,就是讓孩子免受傷害了。其實不是這樣的,現在軟暴力在家中更為常見,語言暴力就是其中一個,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甚至更嚴重,影響更深刻。
以下是我同學親身經歷:
她小時候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每次都以爸爸摔門而去,媽媽坐在地上哭而告終。
每次媽媽都會邊哭邊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我命怎么那么苦,都怪我生下了你”……
她呢,從小就特自卑,覺得父母吵架都是因為自己,媽媽的不幸也都怪自己。每天都活的小心翼翼,不敢和父母提任何要求,就怕媽媽會不要“多余”的自己。
后來慢慢懂事了,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錯,但自卑、敏感、怯懦的性格卻怎么也改不過來,有時明明不是她的錯,她也會歸咎于自己。這樣的性格,可想而知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多吃虧、多受委屈了。
而且,到現在為止,她都沒辦法正常的去戀愛、結婚,甚至說永遠都不會要孩子,因為不想以后孩子和自己一樣……
語言暴力之所以可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是在傷害孩子。
快看看下面這些話你有說嗎?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天天毛手毛腳
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沒見過這么臟的孩子
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
那些傷人的話,真的會在孩子心里打上烙印。
我們試著改變一下吧:
控制自己的情緒
壞情緒是魔鬼,你不控制它,她便吞噬你。
做家長,也是一種修行,在這過程中,我們第一步就要不能被不良情緒左右,當你感覺快控制不住的時候,趕緊離開,給自己1分鐘的冷靜時間,這招很管用!
允許孩子犯錯
現在有個詞,叫做“習得性愚蠢”,是說當孩子學習某樣東西時,如果總被人說“你不行”“你太笨了”這種話,孩子就會產生無能感,認為自己真的不行,變的越來越不自信,越學越笨。
其實在孩子犯錯或失敗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勵,想想孩子考試考的不好,你是說“再考這么差,我就不要你了”有用,還是說“考不好不要緊,我們一起找找原因,下次努力”更好?
只有家長陪著孩子一起面對錯誤和困難,并幫助他們尋找解決辦法,才能讓孩子有勇氣不怕失敗,敢去嘗試和探索,而不是對父母產生恐懼,在成長的道路上踟躕不前。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有沒有發(fā)現,孩子哭鬧,我們在家里還能好言相勸,一旦在公共場合,就很容易發(fā)火:“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自己在這哭吧,我走了”。
可能孩子會迫于害怕不敢再鬧,但卻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唯諾諾,不敢再有自己的情緒。
確實,孩子有時候會有點磨蹭、有些不乖,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小毛病,但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我們?yōu)槭裁床荒茉囍ソ蛹{呢?
畢竟,我們自己都還一堆毛病呢。
語言這種東西,最能傷人于無形!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父母們也許并不知道,自己一時脫口而出的話,會讓自己和孩子付出多么巨大的代價!
直到我們變成了大人,才知道那些留下的傷痕,哪怕打著愛的名義,也沒法被抹平。
愛孩子,從好好說話開始!
停止語言暴力,從我們做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5177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