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對待孩子的偷竊行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導讀:小孩子出于各種原因,生活中對喜歡的東西順手牽羊,物權觀念尚待發(fā)展。對此情況,家長要明辨是非,以身作則,教育出個好孩子。

  順手牽羊的丹丹

  丹丹今年3歲了,經(jīng)常和鄰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每當看到別人漂亮的玩具時,總忍不住要占為己有,想方設法偷回家。媽媽意識到丹丹有這個“壞習慣”,三番四次進行教育卻收效甚微。今天,媽媽又發(fā)現(xiàn)家里多了一只小熊玩具一定又是丹丹順手牽羊拿回來的,于是腦子里轟地一響:這孩子太不像話了,小小年紀養(yǎng)成這等惡習,長大了可怎么得了!于是,怒氣沖沖的媽媽決定嚴厲懲罰她,抓住丹丹便是一陣狠打。

  像丹丹媽一樣,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所謂“偷竊”行為都非常敏感,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曾經(jīng)有過拿別人東西的經(jīng)歷,問題是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偷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會如何處理?讓我們先來了解幼兒“偷竊”的性質——

  物權觀不成熟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他的觀念里,“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因為早在他還沒具備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時,就已經(jīng)習慣了以這種方式占有物品:手一指,媽媽就把小球拿來;眼一掃,爸爸就把飯碗端來……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夠供他所取。

  放縱孩子,予取予求

  很多的家長把孩子的要求視若圣旨,不論孩子要什么都予以滿足,導致他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么就會毫無顧忌地拿。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拿回家,比如幼兒園的玩具、公園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有出息”的表現(xiàn),也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長此以往卻會養(yǎng)成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漸漸發(fā)展成有意識的偷竊行為。

  缺乏關注,嘩眾取寵

  還有的孩子私拿東西并不是因為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歡,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需要的家庭較常見,孩子內心會產(chǎn)生一定的失落感,認為父母不注意、不關心自己,于是就通過故意拿小伙伴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

  專家支招

  重視并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建立物權觀念

  為孩子準備他專屬的日常用品,如碗筷、護膚品、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幫助他從小建立“我的”的觀念。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天地,把他的衣物、玩具和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讓他自己收納,幫助其建立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沒有經(jīng)過他人同意,不可以隨意亂拿亂翻。

  ●信任孩子

  孩子在剛開始偷拿別人東西時,心里不一定有“偷”的概念,父母不必大驚小怪,應巧妙地讓孩子講清來龍去脈,如“我喜歡”、“家里沒有”、“他欺負我了我要報復”……父母應相信他不是有意的“偷”,耐心懇切地給孩子講道理,說明這樣做是不對的,鼓勵孩子把東西送還給別人。只要孩子鼓起勇氣送還物品,就應該表揚他,這樣他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信任,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情。

  ●分辨是非

  正面教育幼兒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孩子年紀小、經(jīng)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更需要成人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直觀生動的方法進行教育。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讓孩子體驗小主人公丟失東西后著急的心情,感受不經(jīng)同意隨便偷拿東西給別人造成的麻煩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確的行為。

  ●榜樣作用

  幼兒模仿能力強,而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嚴于律已,不貪占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發(fā)現(xiàn)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教育,及時帶著孩子將東西送還主人,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5377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