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送禮物培養(yǎng)愛心
這些天,上海慈善基金會收到了不少以孩子名義捐贈的善款。以自己一歲兒子軍軍名義捐款的林先生表示,孩子現(xiàn)在還不懂,但鮮紅的捐款證書也許能潛移默化培養(yǎng)起他的愛心。一名只有5歲的小男孩由媽媽領著捐了100元,媽媽對他說,“這個月都不可以買玩具了”。小男孩咬咬牙,還是把錢捐了出去。
在福山路一家幼兒園,老師正組織小朋友們?yōu)闉膮^(qū)的小朋友畫畫、制作禮物。6歲的小朋友華以臻在老師指導下疊好一只千紙鶴,他一字一頓地說,希望災區(qū)小朋友拿到這只紙鶴,就不難過了,以后每天都快樂。
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的孩子們號召上海小朋友送給災區(qū)同齡人最特別的六一兒童節(jié)禮物———一本好看的書,一張自己動手設計的名片,還有一個共同的家。園長傅堅敏表示,讓兩地孩子結對,讓災區(qū)的孩子得到鼓舞,上海的孩子學會關愛,讓孩子養(yǎng)成人格化好習慣共同成長。
團結互助關注陌生人
“兒童節(jié)正好是星期天,我們送你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年級小朋友琳琳每年六一都由爸媽領著去肯德基或麥當勞吃一頓,今年爸媽決定不帶她去吃飯,也不買禮物了,而是去醫(yī)院看望災區(qū)受傷的孩子,還給他們買了玩具和兒童讀物。琳琳媽說,讓女兒在自己的節(jié)日里給同齡孩子獻一份愛心,關心、幫助別人,這對她的成長很有裨益。
看到自己孩子親手制作的哀悼日小白花,韓媽媽也感動了。她說,自己孩子在長輩呵護下,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有時會嬌氣任性,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不懂得團結互助。這一次,她似乎懂得了關注自己以外的陌生人,似乎長大了許多。
節(jié)儉,從不浪費糧食做起
小學三年級生金羽丹這幾天放學回來格外乖巧,不用催促就很快寫完了作業(yè),吃飯時碗里連一粒米也沒有剩下,還把碗筷收拾了。這讓金奶奶很滿意,以往孫女吃飯?zhí)貏e挑食,更別說主動洗碗了。這幾天家里一致用災區(qū)小朋友的處境教育小羽丹,要節(jié)約用水用電,不能浪費糧食,不能亂花錢。小羽丹還真聽進去了,說要省下零花錢給災區(qū)小朋友買書。
對于大手大腳的孩子們,退休教師李女士也深有感觸!拔覀兊囊恍┖⒆有⌒∧昙o會亂花錢,這都是父母的錯。把孩子看成‘小皇帝’,從小寵著慣著,孩子愛什么就給什么。這必然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不勞而獲乃至揮霍的不良思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尤其是智慧性習慣和社會公德性習慣,這些都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命運!
良好習慣是一種資本
記得有人曾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白發(fā)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幼兒園。因為在那里他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了事要道歉,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這是他早年學到并受用終身的東西。
這話耐人尋味。這說明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在孩子成長初期培養(yǎng)他們有愛心、樂于助人、正直善良、勤儉節(jié)約的品質,也許將使他們受益終身,將成為蘊藏在他們內心深處取之不盡的資本。這個資本會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擁有它的人一生享受其“利息”。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的: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其實,一個孩子人格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難事,關鍵看家長怎么教育。家長具有榜樣的作用。有人說,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家長愛學習,孩子就愛學習;家長愛勞動,孩子就愛勞動;家長樂于助人,孩子就樂于助人。這話聽著有點“形而上”,但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家長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6392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