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自己寶寶愛讀書,好好看書?墒怯行┖⒆泳褪遣幌矚g去看書,這該怎么辦呢?小編接下來給各位家長介紹引導孩子閱讀法人技巧哦!
在說今天的引導孩子閱讀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明確以下3個原則:
一、年齡不重要,0歲也“閱讀”
孩子的年齡大小不重要!0歲的孩子也能讀書?你在開玩笑?
并不是!有科學理論認為嬰兒0-2歲是大腦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候,如果你此時給他看帶有紅色或者簡單的圖案的“視覺閃卡”,是可以刺激嬰兒大腦發(fā)育的。
當然,撇開發(fā)育孩子大腦這件事情,我們給孩子看這些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感受,當我家娃只有一個月多大的時候,給她看這些紅黑、黑紅的“視覺閃卡”的時候,她都會咧嘴一笑,我相信,這種“閱讀”給她所帶來的視覺刺激,將會是一種新奇又愉悅的體驗。
二、別太在乎書,咬書也是“閱讀”
就像開頭所說,有的媽媽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看到書,就撕書咬書,是不愛閱讀的表現(xiàn)。其實并不然,辣媽認為,撕書咬書只是孩子全面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表現(xiàn),畢竟當辣媽學習那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書本上亂涂亂畫,各種顏色的馬克筆輪番上陣!若想行萬里路,怎能不先破萬卷書。
媽媽此時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買一些安全耐咬的布書,然后神經(jīng)放粗一點,孩子撕咬累了,就會開始他的“閱讀”之旅。
三、實事求是選“閱讀”的書單
“實事求是”出自東漢班固編著的典籍《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意為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所以在給孩子選擇適合的書單的時候,我們也要根據(jù)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閱讀特征。
0-1歲,可以開始看一些有鮮艷顏色、嘩啦啦聲音、滑溜溜毛茸茸觸感的布書、觸感書;
1-2歲,除了一些趣味性強的翻翻書、洞洞書,在繪本的選擇上,選一些畫面有趣、人物好玩,情節(jié)簡單的大師作品。
切記,閱讀繪本,“引娃入勝”才是最重要的!知識科普,人生大道理,生活雞湯什么的先忍住,憋在自己肚子里。
下面咱們進入“引娃入勝”的實戰(zhàn)教學,看看有哪幾個技巧可以用!
1.讓娃有“閱讀”主人翁意識
“小寶貝,咱今天想看哪本繪本呀?”給娃奉上各式各樣的繪本,讓他自己有意識挑選自己想要閱讀的,提高孩子的閱讀積極性,而不是我們想讓娃看什么,他就看什么。
孩子的興趣點和審美和成人還是有差異的。拿我家娃來說,她非常喜歡《大衛(wèi)不可以》里描繪的大衛(wèi)——一個塌鼻子,滿嘴爛牙,經(jīng)常惹禍的熊孩子,而在大人的眼里,這樣的孩子是非常討厭的。也許在每一個孩子的世界里,都曾經(jīng)住著一個小惡魔。
2.固定時間講繪本
當講繪本成為娃生活的一種習慣,每天只要到點了,孩子就會自動出現(xiàn)在你面前:睡前給娃講繪本哄他睡覺;或者下班后回到家就先給孩子繪聲繪色的講述一個故事……不管哪個時間,挑一個你們都認可的時間,讀起來。
3.讓繪本和教育孩子聯(lián)系在一起
很簡單,將繪本里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活情境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需要媽媽隨機應變能力:譬如我第一次帶我家娃坐車的時候,她就不愿意坐上安全座椅,我立馬拿著《巧虎》:“看,你最喜歡的巧虎哥哥出門都是坐著安全座椅的呢~”于是,很順利地她就坐上去了。
4.讓孩子成為繪本主角
這是哄睡時常用的詭計,例如在一本叫做《不睡覺世界冠軍》的繪本里,主人公貝拉要分別把飛天豬、霹靂鼠和跳跳蛙哄睡,她才能睡覺。我就娃把代入到故事中:“灣灣終于把小豬豬、小老鼠和小青蛙抱上了床,現(xiàn)在她也閉上眼睛,準備睡覺覺啦”,故事講完不久,娃也差不多就睡著了。
5.給繪本配上道具、視頻
現(xiàn)在很多出版商為了繪本更有趣,都會在書對一些場景做折疊的效果,還有配套的視頻,媽媽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道具視頻利用起來,在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利用這些道具,加上家中自由的玩具,一起來講一個三維立體生動的故事。
6.讀繪本少不了互動
給孩子讀繪本不是一個單向灌輸故事的過程,而是一個“你來我往”的母子交流,在你給她讀繪本的時候,不如多多詢問孩子,讓她更多的參與其中。
當灣灣只會咿呀咿呀的時候,我就會抱著她打開繪本問,“青蛙在哪里呀?”然后灣灣就會用小手指指出來;
當灣灣會說話的時候,我就會問,“咦,這個是什么呢?”,她就會用奶聲奶氣的聲音說“青蛙~”……當然,如果孩子沒有答出來也不要著急,只是為了增加互動而已,她只是懶得和你說,所以你就繼續(xù)講下去唄~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引導孩子學會閱讀,然后愛上閱讀,可以讓孩子在閱讀中學會分享,學會愛,從而帶她慢慢走上閱讀之路,父母也能在引領的過程中,享受有趣的親子時光。
這樣一件雙贏的事情,為什么不做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7095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