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站。孩子上幼兒園會產(chǎn)生各種需求:想吃東西,想尿尿,想便便,想睡覺,想跟小朋友玩,想要得到老師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等等。從生理到心理不同層次的需求,孩子們都會有。然而幼兒園的普遍現(xiàn)狀是老師少孩子多,老師的精力和關(guān)注點有限,這就意味著孩子的需求可能不能得到及時滿足。那么,這就需要孩子學(xué)會表達需求。
以下這些繪本,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在親子閱讀中思考孩子的需求,并找到一些門道,幫助孩子們輕松愉快地適應(yīng)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
《我要拉粑粑》??關(guān)注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
作者:(日)佐佐木洋子編繪
適讀年齡:2-5歲
河馬,小豬和小老鼠是三個好朋友。他們玩游戲正開心呢。突然,河馬想拉粑粑了。河馬說:“嘟嘟叭叭,我要拉粑粑!”河馬爸爸對著他喊,“快去廁所!苯Y(jié)果,小豬和小老鼠一聽,都說想要拉粑粑。于是三個好朋友一起找?guī)!笆箘牛??”“唔??拉出來了!”“拉完粑粑,要擦屁股,還要用水沖……”可是,三個小朋友都忘記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拉完粑粑要把褲子穿好!
繪本在表現(xiàn)孩子生活的細節(jié)上很到位。小孩子就是這樣喜歡跟風,一個說想干嘛,其他人都來湊熱鬧。不過拉粑粑這件事,跟風倒是件好事。相比忍著憋著尿褲子,孩子表達出想要拉粑粑的需求,讓家長放心多了。在我們周圍。因孩子尿濕褲子而起的家長與幼兒園的糾紛太多了。對老師而言,孩子多,分攤到每個孩子身上的精力就少。我們并不能保證每次都遇上負責任又能關(guān)注到每一個孩子的老師。因此,不管老師做得好不好,我們家長必須首先做到,在孩子入園前教會孩子表達如廁需求,即至少讓孩子習(xí)得求助老師的能力。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想拉粑粑時,就一定要像那只胖河馬一樣,大聲說出來:“我要拉粑粑”,不論在什么時候,在干什么,這不丟人,不要怕被笑話,因為這是人的生理需求,是正當?shù)男枨,每個人都會有,而且可能還有別的小朋友跟你一樣想要拉粑粑。如果不想讓別人知道,一定要舉手,告訴老師,哪怕是小聲的?傊蚝⒆訌娬{(diào),只要是大小便,如果不能自己去廁所,都一定要及時向老師尋求幫助。
另外,多說幾句。吃飯也跟上廁所一樣。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卻不敢說,回家后大吃特吃。如果觀察到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在吃飯期間,如果沒吃飽,也要及時告訴老師,請老師為自己添飯加菜。
《媽媽心?媽媽樹》??安全感需求
撰文:方素珍 繪圖:仉桂芳
適讀年齡:3-6歲
小蘋果不想上學(xué),她希望媽媽陪她一起上學(xué),媽媽怎么親她都沒用。后來媽媽給她做了一顆心,讓她掛在學(xué)校的樹上,上學(xué)的時候能看見,放學(xué)又把它取回來,這樣就像媽媽陪在她身邊一樣了。不過有一次,小蘋果的媽媽心卻被一個同學(xué)搶走了,她很生氣也很傷心,但后來得知這位同學(xué)是因為沒有媽媽,所以也不會有媽媽心,只有用爸爸做的爸爸心來替代,她便沒有再責怪這位小伙伴。但從此,學(xué)校的樹上掛滿了媽媽心,所有同學(xué)都有自己的小星星掛在樹上,在家人愛的陪伴下成長。
當然,故事還有一些細微的情節(jié),但其表達了一個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如何讓孩子擺脫焦慮,開開心心上幼兒園,跟大家分享幾點:
首先,嚇唬的話千萬別說,比如,“你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或者“以后到了幼兒園,沒有媽媽在,看你怎么辦”,等等,幼兒園這么恐怖,那么孩子去幼兒園就會很恐懼,就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
其次,爸爸媽媽自己不焦慮。有些爸媽擔心老師管不過來,擔心孩子會被其他孩子欺負,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香,各種擔心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難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因此,與其把孩子強拉硬拽到幼兒園,不如先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上幼兒園前,先“預(yù)習(xí)”。帶孩子上幼兒園參觀,給孩子講幼兒園的趣事,讓他們看見幼兒園比家里更寬敞,玩具更多,還有小伙伴,激發(fā)孩子對幼兒園的憧憬。爸爸媽媽把幼兒園看作是天堂,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才會愛上幼兒園。很多孩子都會經(jīng)歷小蘋果的分離焦慮,但智慧媽媽的小方法讓她漸漸走出了焦慮心理,甚至還積極地影響了其他孩子,讓他們開始漸漸享受集體生活,學(xué)會關(guān)心和幫助他人,這就是成長的開始。
《找到一個好朋友》??朋友交往需求
作者:(荷)維爾修思/編繪,亦青/譯
適讀年齡:2-6歲
本書的作者以簡筆畫著稱,獲得過很多童畫書大獎。這本書來自“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系列,被譽為他留給世界的絕唱式作品,值得珍藏。從書名可以看出,故事講的是友誼,青蛙弗洛格在散步時遇到了穿紅背心的小棕熊,弗洛格看見小棕熊的眼角還掛著淚珠,于是他決定要幫助這只傷心的小熊,可是小熊怎么也不說話,弗洛格把他帶回自己的家,他們一起畫畫,一起吃飯,一起游戲,漸漸地,小熊開始說話了,他們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遭遇友誼,可能是每個孩子入園后都會遭遇的事件之一。進入集體生活,在表達想法和感受時需要與他人交流,即使遇到的那個人與自己多么不相同,但是他們會漸漸相互理解、認同,直到一致,于是成為朋友。他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跟自己很像,有的跟自己很不一樣。他們會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反復(fù)地提到同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或者直截了當?shù)馗嬖V我們,我喜歡跟誰一起玩,我想跟誰多玩一會。甚至就是兩個小朋友手牽手在一起不愿分開。
當然,作為父母,看到孩子有朋友,這么幸?鞓,那么可以確定,孩子的交往和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在幼兒園孩子不孤獨。如果我們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關(guān)愛、自由、愉快、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懂尊重、懂禮貌,有自信并樂意幫助他人,那么他一定會有朋友。也只有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才敢于說話,敢于表達自己的所有需求。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需要我們引起注意,就是當孩子告訴小朋友,說我家里有很多玩具或者其他什么好玩的但根本沒有時,其實是想表達一個同伴交往的需求或者正在面臨缺少同伴的狀況,而并非撒謊的品質(zhì)問題,這需要我們正確區(qū)分,洞察孩子的真實需求。
最后,在引導(dǎo)孩子表達自己需求的過程中,我還有以下4個建議:
? 在孩子學(xué)說話期間,為引導(dǎo)孩子準確、清楚地表達需求,大人需給孩子做好示范。比如看到孩子想要喝水的表情,在給倒水的同時,引導(dǎo)孩子主動去說:“我要喝水”。如果孩子表達不清楚,甚至口吃,千萬不要重復(fù)、恥笑、指責和訓(xùn)斥。另外,記得少用或者最好不用那些不規(guī)范的疊詞,如我要水水,要吃飯飯,而要用正確規(guī)范的語言給孩子示范。
? 孩子2歲前后,就可以多鼓勵孩子自己大膽地表達需求了。孩子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想說什么,大人都需先耐心等上一等,讓孩子自己去表達,少替代。并且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只是用手指指點點,或者點頭搖頭。當孩子用語言表達需求后,父母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表達行為。
? 以游戲方式讓表達變得有趣。父母可以模擬一個場景或者角色扮演,引導(dǎo)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比如老師與學(xué)生、醫(yī)生與病人等,總之讓孩子多說話,多表達。
? 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激發(fā)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大自然是精神生命的源泉,孩子用眼和心看自然,用耳和心聽自然,便會感受到最原始最本真的快樂。大自然的哺育和滋潤,孩子的性格會更加活潑開朗,也會更善于表達自己的需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7761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