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小M為她2歲的女兒辦了一個溫馨的生日派對。
“粗線條”的朋友小K收到邀請后,沒心沒肺地說了一句:“你家小妞才2歲,過什么生日?就算你給她過了,她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這不是瞎折騰嗎?”
小M不甘示弱,直接就懟了回去:“就你省事!你家小魚4歲了,你也不給他過生日,你都不知道孩子多渴望你給他過一次生日呢!”
的確,小魚很希望有一次專屬于自己的生日派對!朵朵今年生日邀請了小魚來做客,朵朵吹完蠟燭后,小魚要我們再次把蠟燭點(diǎn)亮,自己來吹一次。
但很讓人不解的是,粗心的小魚媽竟然還沒get到孩子的心思,堅(jiān)持認(rèn)為孩子還小,記不住這些儀式,沒有必要搞這么多有的沒的。
其實(shí),我們的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
1、每個孩子都會本能地渴望儀式感
記得小時候每年過春節(jié),我媽都會給我們買新衣服。
有一年除夕,全家人都在廚房里面忙里忙外,我媽卻在房間里用電吹風(fēng)吹一對襪子。我問:“這不是弟弟的新襪子嗎?為什么要吹干?他不是還有很多襪子嗎?”
我媽笑著回了一句:“那些襪子是舊的,過年他想穿這雙新的!
就這一個細(xì)節(jié),我一直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
印象中我媽并不會對我和弟弟有求必應(yīng),但是當(dāng)?shù)艿芟蛩岢鲆┬乱m子時,她很快就能理解了:這是一個孩子對儀式感的渴望,他希望自己在新年的第一天,全身上下穿的都是新的,就連襪子也不例外。
是的,每個孩子都會本能地期待生活中的儀式,這些小小的儀式,會讓那天變得和其他日子都不一樣。也許遠(yuǎn)遠(yuǎn)還沒到這一天,孩子就已經(jīng)在掰著手指頭算中間還差多少天了。
我們說,生活總得有個盼頭,這些小小的儀式,就是孩子心中的一個盼頭。如果沒有這些儀式,每一天都過成一個樣,那還有什么好期待的呢?
2、儀式就是一個個節(jié)點(diǎn),串起人生的回憶
儀式就是人生的一個個節(jié)點(diǎn),串起了我們?nèi)松幕貞洝?/p>
孩子長大后,他也許會忘記3、4歲的時候,自己經(jīng)歷過了什么,但是他卻可能會記得那年的生日,那年的兒童節(jié),那年的春節(jié),媽媽是怎樣陪他過的。
儀式感,能強(qiáng)化孩子對這些特殊時刻的幸福記憶。一個內(nèi)心充滿幸福的孩子,一定是個熱愛生活的孩子。
而對大人來說,儀式感也非常重要。
黃磊在最近的一期《奇葩說》說:“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說‘沒有婚禮’,我就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
朵媽一個表姐結(jié)婚時就沒有辦婚禮,兩口子跟雙方的親戚吃了一頓飯就完事了。
表姐說:“每次想到自己連婚禮都沒有,就會覺得這婚結(jié)得太草率了,有幾次吵架,我都提到了這件事——‘不跟你過了,我自己過,反正當(dāng)時嫁給你,連婚禮都沒有!’”
其實(shí)當(dāng)初表姐夫沒給表姐辦婚禮,表姐并沒有異議,但是時間長了,表姐卻發(fā)現(xiàn)沒辦婚禮這件事,成了她心中的一根刺,F(xiàn)在再想要來補(bǔ)辦,卻總感覺味道和當(dāng)初不一樣了!
是的,成人也需要儀式感。
這些專屬的儀式感,會提醒他們感恩和珍惜彼此,即使生活中免不了有磕磕絆絆,但是也要用愛和耐心來包容。
3、儀式感可以很小,但卻很珍貴
儀式不僅僅應(yīng)該存在那些重要的節(jié)日或紀(jì)念日,如果我們的每一天都有一些小小的儀式,那么我們的日子也會過得更精致,更有意思。
也是在最近的這期《奇葩說》中,羅振宇提到了他和妻子每天的一個小儀式:“我們倆約定好,每天不管誰先起床,早起的那個人,要幫對方擠牙膏。”
于是,每天晚一點(diǎn)起床的那個人,都能看到對方為自己擠好的牙膏,這個小小的舉動,每天都在提醒夫妻雙方——“我們是相互愛著的”,這是多么樸實(shí)的浪漫!
就像我們給孩子講故事一樣,每天都講一個故事,慢慢地,這種行為會成為每天的一個儀式。每到了這個時刻,我們和孩子就會停下手中的雜事,把時間花在講故事這件事上,沒有什么可以干擾我們。
說白了,儀式就是我們對某個時刻、某件事情的重視。在儀式進(jìn)行的時候,我們會暗示自己,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態(tài)度更認(rèn)真,告訴自己,把注意力全放在對方身上,好好地享受這個時刻,其他事情暫時先放一放。
儀式感,可以很小:
可以是睡前的一句“晚安”;
起床時的一個親吻;
回到家時的一個擁抱;
節(jié)日、生日時的一張合照……
如果把這些細(xì)節(jié)當(dāng)做一個必不可少的儀式,那么它就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點(diǎn)綴,成為我們心中的小確幸。
儀式感并不需要大費(fèi)周章,也不需要用錢堆出來,走心就好,溫暖就好。
在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能體會到家人對自己的重視。他對自我的認(rèn)同感會更強(qiáng),幸福感會更強(qiáng),對家庭的歸屬感也會更強(qiá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284564.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