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人文營養(yǎng)”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就是有了“素質(zhì)”;考出高分數(shù),上了好學校,就是“成才”。其實對個人的成長而言,一些被傳統(tǒng)教育忽略的人文素養(yǎng)才是孩子人格健全發(fā)展的基石。

  
事實

  
曾聽北京的一位幼教專家講過一件事情,他們到北京朝陽區(qū)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時,問了孩子們一個問題:“一個小妹妹發(fā)燒了,她凍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給她外套嗎?”沒有一個孩子主動回答。老師只好點名,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第三個孩子說:“弄臟了怎么辦?”第四個孩子說:“我怕弄丟了。”結(jié)果半數(shù)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聽到孩子們讓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兒園老師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jié)果,叫來自己4歲的兒子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的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么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回答得十分干脆。媽媽又勸:“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答:“他活該!”

  
人文觀點

  
也許在有些家長看來,第一個孩子很懂得自我保護,第二個孩子很聽話,第三個和第四個孩子還很有風險意識,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這些也許都是他們處心積慮要教給孩子的生存智慧。但是,這樣的現(xiàn)實教化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培養(yǎng)孩子們“理解別人感受和問題的能力”,這個可以稱為共情的能力,正是所謂“情商”的基礎內(nèi)核。缺乏共情能力的結(jié)果,不僅僅影響到一個人在道德品格上的完善,而最要害的卻是損害了他與人溝通、相處的生存技能。

  
事實

  
有了媽媽們的殷切期望,孩子們自然也不輕松。據(jù)報載:小學三年級學生徐健,是大家眼里的優(yōu)秀學生。從跨進小學校門那天起,他的成績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試時,僅僅因為數(shù)學成績考了90分、名次降為班上的第五名就自殺身亡。據(jù)老師說,他的語文成績是98分,仍是班上最高的。

  
人文觀點

  
類似的悲劇時有所聞,越來越多的人呼吁對孩子們加強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自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沒有妥協(xié)意識的培養(yǎng),它還會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近日的一項關于中法青少年夢想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與52%的法國孩子把建立美滿家庭看做生活成功的第一步不同,中國孩子更醉心于事業(yè),并有41%的中國孩子把成為富翁看做事業(yè)成功的標志。盡管孩子們的選擇無可厚非,但令人擔心的是,缺乏了理性的妥協(xié)精神,孩子們會不會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將自己逼入絕境。

  
進取心本無過錯,但若進取的人沒有同時揣上一顆平常心,特別是當這種進取不是以開發(fā)自身潛能,完成自我實現(xiàn)為出發(fā)點,而是另存有功利居心時,那他就不僅少了許多快樂起來的理由,連對付挫折也不那么容易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29378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