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何看待兒童打架談起(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nightingale轉(zhuǎn)貼: (寫于1/18/01 12:23:02 AM)

剛看到一篇文章,貼給大家一同欣賞。

從東西方打架的差異想起的

拳王泰森曾表示過,此生唯一的錯事就是學會了“打架”。泰森是專業(yè)“打架”的,或許覺得累了?墒,我們這些業(yè)余“打架”的,還真得好好學學。有人說,美國人打架,先推對方兩步;中國人打架,自己先退兩步!按蚣堋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無論是先發(fā)制人,還是以退為進,要打,就得打出水平,打出美感,這可是一門兒藝術。

君子的本色是,要打人,三年不晚。挨打時,要屹立不動,即使身體動搖,意志也不能動搖。

小時候打架,父母總說:“愛打架的不是好孩子,有事報告老師,老師會做出公平裁決!焙⒆觽冃湃卫蠋,就像父母們信任法官一樣。然而,美國的孩子,他們的長輩則告訴他們:“挨打了?Fightback(打回去)!”遇到孩子打架,美國人會站在一旁袖手旁觀;法國人會立即把揪在一起的孩子分開,教他們用嘴吵就好,不要動手;而中國人看到孩子打架,多半會勸告:“不要打,也不要吵,有話好好說。以和為貴,別傷了和氣,雙方都忍一忍,退一步”。和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談起這兩種觀念,他說:“‘不打架’,是中國文化強調(diào)‘和諧’避免沖突,犧牲一己一時的利害,求得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人性善為其理念。‘Fightback’,是基于保護個人利益的觀念,人人爭得自己權益,社會自然平等公道;谌诵詯旱挠^念!边@是東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兩種理念,就像對“離婚”的看法,“離”與“不離”,東西方人的理由都是“為了孩子”。

東方人的“不離”,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西方人的,“離”,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沒有父母紛爭打鬧的環(huán)境。至于這兩種做法的優(yōu)劣得失,卻是眾說紛紜,即使是婚姻學家,也莫衷一是,這里按下不表,咱們回到“打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打架,父母老師應是旁觀者而非仲裁者。孩子在揪打的過程中,不僅能漸漸地適應團體活動,而且還能感覺到被打的疼痛,以及發(fā)現(xiàn)如何才能增進朋友間的感情,所謂不打不相識嘛。打架可以提供孩子很多學習的機會。被欺負的孩子,會想方設法求取致勝之道。以前小的時候,或家里有長兄,或玩伴中有“孩子王”在你受欺負的時候會替你出頭,而在美國的ABC多半得靠自己打碼頭。有心理學家說:“打架能增長個體挨打的直接經(jīng)驗,理解拳頭和口頭表達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與被打的反復操練中,獲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機聯(lián)結!

大兒子三歲剛上Daycare(日托)時,因為英文表達不太靈光,有時會和其他的孩子因玩具事件起沖突,開打。有一天去接孩子,老師說:“今天幾個小孩打成一團,我讓你的孩子坐timeoutchair了!蔽艺f:“好,打架的孩子都應該坐坐timeoutchair,以后就長記性,不打架了。”老師又說:“不,我只讓你的兒子坐timeoutchair,別人沒有!蔽矣謫枺骸笆撬恢v理,先打人?”老師說:“不是,是其他的孩子不講理,先打了你兒子。”這都是什么話?我一聽,階級斗爭那根弦,“噌”地一聲就繃緊了。好嘛,明目張膽地欺負人不是?噢,這有理的被處罰,沒理的逍遙法外?后來,經(jīng)老師一解釋我才明白,敢情洋人不罰打架的,只罰不守規(guī)矩的。他們的規(guī)矩是,孩子們打完架了,都得去老師那兒匯報打架的前因后果,如此這般描述一番軀體和心理感受,然后就OK了。我家兒子以為真理站在自己一邊,連上帝都不用稟告,還用向老師匯報?其他的孩子都乖乖地在老師面前慷慨激昂一把,唯獨他不屑一侃,所以才被罰。

不像中國的老師,教育學生在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時,報告老師,凡事由老師定奪,讓學生把所有解決問題的機會都拋棄了。美國的老師,遇到孩子打架則在一旁細心觀察,除了有危險,一般不干涉。事后才叫孩子們到跟前,說明這次用拳頭說話的得失利弊,讓孩子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下次再出現(xiàn)同類沖突時,一定要比前一次更高明一點。所以,只要沒有危險,無論是吵架或打架,不妨讓孩子們打個痛快。久而久之,他們就懂得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對任何困境,培養(yǎng)出獨立解決各種麻煩的能力。(待續(xù))

從如何看待兒童打架談起(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33521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