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這一點(diǎn)首先要尊重孩子。我們在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shí),應(yīng)注意:糾正的是不良行為,而不是不良的孩子。沒有不良的孩子,只有不良的行為。
其次,不要用過激的言詞。孩子在玩,不過來吃飯,可以說:“你干嘛呢?爸爸媽媽都在等你了,晚吃飯,菜飯都涼了,吃了會(huì)肚子疼”。不要說:“你再不來吃,就不給你吃了”(實(shí)際你是不會(huì)這樣做的,何必這樣說呢?)
第三,不要和孩子直接頂撞,直撞頂撞起來,雙方都不好下臺(tái)。
假設(shè)一個(gè)例子。問題是六一兒童節(jié),天下過雨比較冷,明顯不能穿短裙子,可是三歲半的麗麗偏要穿新買的短裙子去幼兒園。媽媽和她爭執(zhí)了幾個(gè)回合后:
一種說法:
媽媽:“今天我就不讓你穿短裙子去幼兒園。”
麗麗(一邊哭、一邊說):“我就要穿,偏穿!眿寢專骸拔野涯愕幕ǘ倘顾毫恕(動(dòng)手作撕狀)。
麗麗:(躺在地上打滾):“我要穿!壞媽媽!”
結(jié)果是兩方面都下不了臺(tái)。
另一種說法:
媽媽:“今天天氣冷,最好不要穿短裙子去幼兒園。”
麗麗(一邊哭、一邊說):“我就要穿,偏穿!
媽媽:“這樣吧,你穿上短裙子,下邊再穿上條長褲,如果熱了,把長褲脫了,不熱,就不脫,好嗎?”
麗麗(閉口,想了一想):“好,我要穿那條有小象的長褲。”
結(jié)果是兩方面都下了臺(tái)。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05664.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