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老師跟我說,現(xiàn)在的孩子很容易放棄,而且對未知沒有好奇心。她常常在放學后留下來四個成績不理想的小朋友教他們數(shù)學,她說,如果其中的一個不會做這題,就會問旁邊的人:“你會不會?”如果那個同學也搖頭,其他兩個人也不再問了,大家一致舉手說:“老師,我們不會做這道題。”她問另外兩個孩子:“你們根本沒有做,怎么知道你們不會?”這兩個學生只是聳聳肩,不想試一試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會。
對于她的擔憂,我也頗有同感。我在大學里見過太多這樣的學生,許多明明只要動動腦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他們常常連試都不試就喊不會,希望別人替他解決。
這種情況不能全怪孩子,多半是由于平時孩子一遇到事情,家長就急于出手相助造成的;蛘呤呛⒆右粵]做好,家長就批評?傊,不給孩子留時間讓他自己去思考,這樣孩子就不會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容易放棄了。
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叫“習得性無助”的實驗。一只狗,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避開電擊,時間一長,它就放棄了嘗試。當環(huán)境改變以后,只要跳過矮柵門,就可以逃到無電的安全地帶時,它也不會去試。它已經(jīng)安于逆來順受,過去的打擊使它認定自己是失敗者,以后不再嘗試了。通過觀察大腦中的神經(jīng)機制,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對事情的態(tài)度,決定他大腦中區(qū)塊活化的程度,而大腦的活化又決定這個人的行為。
孩子如果從小靠自己,沒有大人可以依賴,長大后通常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小時候都有做事成功的經(jīng)驗,很少因為做錯事挨批評。一次次成功使他們有信心,敢于探索、嘗試。他們在童年時多半很自由,想要做一件事時,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完成為止,不會有人打斷他,叫他去做功課、上才藝班或補習班。
把一件事情做完,直到成功為止的經(jīng)驗,對他們長大后勇于擔當很重要,因為它讓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心里充滿“我很行”的喜悅,也感受到完成一件事后,放下負擔的輕松。如果從來不曾體驗這個感覺,每次做一半,要么家長動手幫忙,要么因為練琴時間到了,就中斷了,孩子自然會養(yǎng)成動不動就放棄的壞習慣,認為反正沒必要努力做。長此以往,孩子對學習也就沒有動機和興趣了。
我兒子做事時往往很不喜歡被人打斷,因此,我一直注意給予兒子足夠的耐心。
記得兒子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飯吃到一半,我先生打電話來說飛機提早到了,叫我趕快去接他。我掛上電話,抓起兒子的手就要出門,他叫我給他兩分鐘,要把飯吃完,如果等爸爸回來再吃,他就不想吃了。他說,他不喜歡一件事沒有做完的感覺。于是我耐心等他把飯吃完,一點也沒催促。
兒子讀九年級時,我偶然從香港買了幾個各種式樣的九連環(huán)回來。兒子好奇,拿去玩,在不知道口訣的情況下,鍥而不舍地一直解,整整解了一天一夜,終于把它解開了。解開一個以后,其他幾個也就順利地解開了,他發(fā)現(xiàn)其中有規(guī)律可循,一通萬通,很是高興。我則驚訝于他解不出來時沒有放棄,一直在嘗試,晚飯也顧不上吃,直到解開為止的毅力。他的堅持,我想跟他小時候一定要做完、不放棄的習慣有關(guān)。
其實,我們大人不是也不喜歡一件事情沒有做完就被要求去做別的事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道理在教育小孩子時最有用。
“可以失敗、不可以被打敗”的人生觀要從小建立,因為它儲存在神經(jīng)連接的突觸上,是內(nèi)隱的學習,會跟隨孩子一生。孩子對輸贏成敗不那么看重,就能打造堅強豁達的品格。反正永遠有明天,有明天就有希望,就有機會翻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1327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