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玩“子彈飛”,藥店頻頻受傷,工作人員是苦不堪言。如今小肇事者被抓并被扭送到了學(xué)校,校長表示會通知家長。接下來這些“熊孩子”會得到什么懲罰?很有可能是老師的嚴厲批評,乃至被要求寫檢討,家長的大聲呵斥,乃至送上“竹片子炒肉”。這難道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嗎?
有這樣一個讓人備感溫馨的小故事,一位丹麥警察在巡邏時看到一輛自行車飛馳而來,警察測速后,發(fā)現(xiàn)車速居然接近汽車的速度。警察駕車追上了這輛自行車并攔了下來,騎車人是一名中學(xué)生,說自己要遲到了,不得不騎飛車。警察要求孩子留下了學(xué)校和姓名,并叮囑他先去上學(xué),路上慢點騎。不久后,那個孩子的學(xué)校收到一封自行車俱樂部的來信。信中說,歡迎那個叫斯卡斯代爾的孩子參加他們的俱樂部,信中還夾寄著一張警察測定的車速。幾年后,丹麥出了位奧運會自行車賽冠軍,他正是斯卡斯代爾。
一次溫情懲罰造就了一個冠軍,改變了一個孩子的命運,這耐人尋味。咱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在處罰“熊孩子”時,能否學(xué)學(xué)那位丹麥警察的做法呢?平心而論,孩子投擲玻璃片、鐵皮等不僅會損害人家的財物,也不安全,大人確實應(yīng)該教育。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孩子這么做是出于對網(wǎng)絡(luò)游戲的迷戀,主觀上并無太大惡意,而愛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大人如果只是嚴厲斥責(zé),或許反倒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這一問題上,老師和家長在進行必要的教育,告訴孩子這么做的危害性,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后也可以考慮進行必要的疏導(dǎo)。孩子們不是愛玩“讓子彈飛一會”嘛,那不妨搞一個校園版游戲。如在校園內(nèi)舉辦擂臺賽,組織愛玩這一游戲的孩子們比試一番,看誰用沙包打氣球或靶子更準,優(yōu)勝者有獎勵,并邀請家長現(xiàn)場加油。孩子玩得痛快,還會再在校外用玻璃片、鐵皮亂砸東西嗎?
這樣疏堵結(jié)合,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不僅能改掉壞毛病,還能從中收獲快樂,更加幸福地成長,沒準還能從中挖掘幾個射擊、射箭項目的好苗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2110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