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孩子心中,媽媽要求高、管束多、愛責備,甚至言語粗暴,父親則比較幽默、寬容,甚至慈愛,傳統(tǒng)的“嚴父慈母”家庭關系被顛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清表示,她咨詢過的案例中,70后、80后家庭中有七成以上是這種情況,但母親過分強勢,對孩子的性格成長非常不利。
希望爸爸強勢些,媽媽溫柔點
在12歲的小偉看來,媽媽樣樣管著他,不讓他放學和同學玩,不讓他去學喜歡的舞蹈,不讓他看課外書……如果他打破了媽媽立的規(guī)矩,媽媽就會來個“河東獅吼”。他在日記里稱媽媽為“母老虎”“霸王龍”,把自己稱為籠中困獸,希望有一天撕裂籠子跑出去。
小偉說,爸爸很溫柔,很有涵養(yǎng),但就是不夠強勢。很多時候,爸爸想支持小偉的做法,可常常被媽媽吼回去。“媽媽張嘴閉嘴說是為了我好,我真想求求她,別為我好,別管我了。”小偉無奈地說。
媽媽這么兇,我想換一個
上三年級的雯雯說,媽媽對她非常嚴格,不僅從幼兒園開始逼著她學舞蹈,學鋼琴,現(xiàn)在更是給她報了五個興趣班,每天她下了課就是直奔興趣班,周末更是全天上課。“最可怕的是,她特別愛嘮叨,從我一進門一直嘮叨到我睡覺。如果我考試考得不好,或鋼琴彈錯了,她還會發(fā)飆摔東西,罵我,掐我,特別可怕。”雯雯說,她現(xiàn)在特別討厭學習,討厭考試,為了能安全通過考試,她甚至拿錢給前后位的同學來作弊。
爸爸則是雯雯心里最好的人,不僅從來不打罵她,在媽媽發(fā)脾氣的時候還會站出來護著她。平常,也會偷偷帶她去吃肯德基,偷偷給她零花錢。
父親缺席教育,媽媽被迫強勢
雯雯媽媽說,她從來沒意識到女兒這么害怕自己,直到老師給她打電話說,女兒用錢買通同學作弊,才知道女兒是那么怕她,怕考不好自己打罵她。“我也是沒辦法,老公常年在外出差,孩子的學習全落在我肩上,就怕太慣著她,學習跟不上。”雯雯媽說,她對女兒這么嚴,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能讓女兒在婆婆面前爭口氣,“婆婆重男輕女,總覺得女孩是賠錢貨,我就是要雯雯出人頭地給她看。希望兒子成才,不得不扮黑臉
“我對孩子嚴格,還不是為了他好。”小偉媽聊起兒子對她的不滿,自己也是一肚子委屈。她說,自己當年就是吃了學習不好的虧,大專畢業(yè)后沒找著好工作。
如今,她希望兒子能好好學習,將來替自己一圓大本夢。“老公忙得沒空管孩子,就知道縱著孩子的性子來,我要不扮‘黑臉’,真怕孩子被寵壞了。”小偉媽說。
在采訪中,不少媽媽都表示,自己之所以被孩子討厭,很大程度上和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承擔了過多責任有關。“都說干得多,錯得多。孩子爸甩手不管,我們管的人自然在孩子面前不落好。”孩子上四年級的王女士說。還有的媽媽表示,自己脾氣大有時候和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有關,“工作壓力很大,孩子再不聽話,就很容易發(fā)作。”
雙重壓力下,母親變“壞人”
“‘嚴母慈父’和現(xiàn)在中國的社會分工以及家庭分工有關。”心理專家楊清說,現(xiàn)在家庭中男性的主要任務還是“主外”,女性不得不肩負起更多孩子的教育責任。在教育中,母親更能體會寵溺對孩子成長的負面作用,只能板起面孔化身“嚴母”。而沒時間管又心疼孩子的爸爸,出于補償心理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慈父”。此外,大多數(shù)母親除了在家庭中承擔持家和扶養(yǎng)孩子的責任外,她們也有自己的工作,也要承擔職業(yè)壓力,這樣在內(nèi)外雙重重壓下,母親與孩子相處時難免脾氣急躁成為“壞人”。
母親太強勢,影響孩子“性商”
在家庭教育中,“嚴母慈父”的模式存在怎樣的問題?楊清表示,這一模式對孩子的性格成長有著致命的傷害。“孩子眼中看到的母親是強勢的,父親是溫柔甚至是軟弱的,但這和社會或影視作品中男女的形象又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孩子困惑了,他不知道男性和女性哪種形象是正常的,從而無法確定自己的性別取向。”楊清說,很多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第三性”孩子就是這樣出現(xiàn)的。而這樣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的自我性別模糊,“性商”不高,不會和異性交往,不懂得應該如何做男人和女人,一部分孩子甚至因此性別錯亂,發(fā)展成為同性戀或雙性戀。
楊清表示,雖說“嚴母慈父”有弊端,也不是說“嚴父慈母”就一定好。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多參與孩子的教育,使孩子獲得相對平衡的父愛和母愛。同時父母要注意,回家的時候,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回歸父親、母親、妻子、丈夫的家庭角色,不把社會身份和壓力帶回家。“關鍵還是要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做父母,學會如何做個好父母,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最理想的家庭教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2128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