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好小孩獨立自主的誤區(qū)一:新式家庭軟暴力
從孩子會開口說話開始,父母最常聽到的就是小朋友說:“你幫我……”“我要……”你無可奈何,這獨生子女的全勝時代,他們獨生,但不獨立,父母要像超人一樣第一時間滿足他們大大小小的要求。
請檢視自己是否代勞太多、示范太少。以下事情,你讓家中12歲孩子獨立完成過嗎?
1.為家人切盤水果
2.遛狗
3.清理汽車內(nèi)部
4.消毒自己的小傷口
5.疊好自己的衣服
6.按購物單到社區(qū)超市購物
7.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
或許你內(nèi)心叨嘮:“省省吧!等她做哦?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
或許你會無奈吶喊:“怎么可能?別讓小朋友弄傷自己就謝天謝地了!”
你可能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一切都可以交給你代勞,但是你卻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因為所有事情都有人為他料理,他根本不用動手。他會喪失學習的動力,越來越?jīng)]有責任心,越來越不知道怎樣料理自己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如何能有成功的人生?
在幼兒園和學校門口經(jīng)?梢钥吹竭@樣一幕:白發(fā)蒼蒼的奶奶一手幫孩子提著沉重的書包,一手拿著早餐,一路小跑跟在快要遲到的孩子后面叫著:“再吃兩口吧!”或是孩子哭吵著對送他上學的媽媽說:“都是你不好,老師說今天要我們帶手工作業(yè)來,你怎么給忘了”,說自己變成爸爸媽媽許多孩子吐露心聲眼中的寄生蟲,完全是父母嬌慣的結(jié)果,當他們說“自己來”的時候,父母用“你現(xiàn)在干不了”、“小心摔著”、“這個不好玩”等充滿“愛意”的話阻止了他們的探索。
的確現(xiàn)在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肯于對孩子進行高額智力投資。然而他們往往容易忽視最不起眼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總是越俎代庖,很少讓孩子自己去做。
佳佳由于父母的嬌慣,從小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習慣:懶惰、任性、怕吃苦,上學后每次做家庭作業(yè),媽媽都陪護在她身旁,成了專職講解員。到了二年級,只要父母沒有幫她把作業(yè)本放在桌上,佳佳就開始愁眉苦臉,向后推遲寫作業(yè)時間。佳佳媽媽很困惑:“孩子在學校讀了三年,其中兩年都是班里的后10名。我天天陪著她學習,怎么還會這樣?”
佳佳媽媽和中國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抱著“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的傳統(tǒng)觀念,殊不知,在過度寵溺中成長的孩子根本經(jīng)不住風吹雨打。即使孩子在小學階段沒出現(xiàn)行為問題,但是到了中學極可能出現(xiàn)家長根本無法應(yīng)對的大問題。
如今的社會父母怕孩子生氣,老師怕家長投訴,加上媒體和網(wǎng)絡(luò)的種種渲染,孩子已經(jīng)成了索求無度、不能獨立的“被寵溺癥候群”。如果你依然不舍得放手,你就已經(jīng)步入家庭“軟暴力”的行列了,而嬌慣這個軟暴力的后果就是讓孩子喪失獨立性。
親子小游戲推薦:
3-4歲的孩子,可以讓她自制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價券;5歲的小朋友可以整理書包、擺碗筷、擦桌子;8歲的小朋友可以掃地、洗盤子;
年齡再大一些的小朋友則完全可以洗衣服、洗菜、縫補紐扣⋯自己搭配衣服(5~7歲小朋友)。家長可以讓5歲的小朋友自己搭配衣服,可以在可能下雨的情況下,請他自己查看天氣預(yù)報來決定是不是要帶雨具,當然可以做適當?shù)奶嵝。讓孩子真的玩一次打醬油的游戲(6~10歲小朋友)。
老話經(jīng)常說,你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今天,你的孩子還會打醬油嗎?請小朋友到樓下超市買一次醬油,給10元錢,并告訴他一個可能沒有的牌子讓他購買,看小朋友如何決策購買。(提醒:如果不放心,家長可以“隱身”尾隨小朋友全程。)
培養(yǎng)好小孩獨立自主的誤區(qū)二:只有愛,沒有放手
獨立與自主力的缺乏是今天家長的首位憂慮,獨立性更是家長認為能幫助孩子擁有成功人生的第一要素。
暑假時,媽媽和米米一起去兒童職業(yè)體驗城,米米對美術(shù)室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她蹦蹦跳跳進去學畫畫,按照兒童體驗城規(guī)則為了讓小朋友能獨立體驗項目,培養(yǎng)獨立能力,家長不能入內(nèi)。
沒一會兒,米米心思就不在畫紙上了,她向外張望,搜尋媽媽的位置,確定媽媽是否在門外。突然米米再一抬頭,媽媽竟然不見了!她馬上扔掉畫筆,放聲大哭。兒童體驗城的輔導(dǎo)員只能耐心地哄著米米,當媽媽急急忙忙跑過來時,米米已經(jīng)把嗓子哭啞了。
原來媽媽只是感到口渴,去買了一瓶水而已。媽媽只好又哄又抱,米米才漸漸平息下來。沒有媽媽陪,米米會哭;媽媽沒有滿足米米的要求,米米還是會哭,每一次妥協(xié)的都是媽媽。米米媽媽說米米是公主,7歲的她,衣服臟了不曉得換下來,寫作業(yè)的鉛筆斷了,都要第一時間喊媽媽。但這個公主病,正是媽媽不舍得讓米米干這干那的后果。
如何管教家中的小公主與小王子,已經(jīng)成為當代父母的頭號焦慮。愛是一切關(guān)系的源頭,但僅僅有愛是不夠的。只有愛而沒有放手,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與獨立性。
小測試:
你的小孩是不是已經(jīng)患上“被寵溺兒童癥”?
1.他們已經(jīng)有了很多東西,仍索求無度,想要更多。
2.他們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quán)利,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
3.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guān)愛,卻仍然不快樂,焦慮、憤怒。
4.他們不會自己做出選擇,下雨不知道帶傘,天冷不知道加衣。
如果有一半以上符合,那么遺憾地通知你,你已經(jīng)晉升為“寵父母”了。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的操心永無止境,想給孩子最好的,真想拿一把大鏟子,把孩子成長路上所有的荊棘都鏟平。
可是你明明給了孩子全部的愛,為他遮風擋雨,他卻“不領(lǐng)情”,時不時發(fā)個小脾氣。你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只好無奈地說:“你真是我甜蜜的負擔。”問題的根本在于:你的愛,已經(jīng)泛濫成災(zāi),沖垮了孩子獨立成長的堤壩。
米米的例子,在“兒童體驗城”的輔導(dǎo)員看來并非個例:“許多家長非常不理解為什么在‘兒童體驗城’里,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排隊,等孩子去做項目體驗時,家長不能進入場館,只能等候。家長經(jīng)常問,孩子找他怎么辦,有危險怎么辦。許多家長在提出這樣疑問的時候,不知道他們的愛完全讓孩子喪失了培養(yǎng)獨立性的機會。”
笑笑是個被寵溺的慣寶寶,沒有自主性去學習,媽媽做專職陪讀孩子依然成績倒數(shù),而笑笑的爸爸就采取了和笑笑媽媽相反的態(tài)度,令笑笑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主動爭取好成績。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每天早晨,笑笑媽媽幾次催她起床,她總哼哼嘰嘰:“再睡一會兒。”如果真遲到了,她又會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來,害得她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笑笑爸爸決心換個辦法,他告訴笑笑:“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
從明天開始,你判斷該幾點起床,你就調(diào)好鬧鐘。如果鬧鐘響了你還賴被窩,你就賴吧,一切責任自負!”父親心中有數(shù):孩子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那里還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果然,第二天早上鬧鐘一響,女兒騰地跳下床來。從那時起,女兒早晨起床再也不用催了。從此笑笑也把學習慢慢當成自己的事情,她開始對自己的成績負責,不用父母陪讀也能努力學習。
親子小游戲推薦:
獨立上學一天(10歲小朋友)。來到兒童城市體驗生活與工作(6歲以上兒童)或讓孩子在“比如世界”官網(wǎng)上查找并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角色,然后做一個小小的總結(jié)。獨立乘坐交通工具(5歲以上兒童)。在家長陪同但不干涉的前提下,給小朋友拿10元錢,從指定起點搭乘交通工具到指定目的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2998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