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家長無法想象,自己辛辛苦苦養(yǎng)育起來的孩子是個不孝子。培養(yǎng)孝順的子女,讓孩子懂得孝順父母,是家長們在兒童早教時的重要任務,做好親子溝通最為關鍵。
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父母全身心的關愛。照理,父母老去時,克盡孝道也是天經(jīng)地義。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盡孝”卻往往被人們排在次要的位置。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夠孝順。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老人,就有一個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陰影當中。很多老人在反映兒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們的保育員、鐘點工……
調查中,71.63%的年輕人認為,孝的含義是“善于奉養(yǎng)父母”。有人提出給父母足夠的錢;有人說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有人說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幾天哄一哄就萬事大吉。事實上,孝順還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與父母的融洽,更是心靈深處與父母相依相伴的兒女真情。
關于孝順,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對夫婦很不孝,把年邁的雙親攆到破舊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飯剩菜給老人吃。一天,他們的兒子在刻一塊木頭,一問,孩子說“我在刻木碗,等你們老了好用。”夫婦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兒子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tài)度。
的確,孝順是一種道德品質,是后天培養(yǎng)的。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想要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就必須在家庭中,讓孩子從小體會“愛”的教育和“孝”的熏陶。
具體來說,不妨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yǎng),建立正確的孝順觀。
第一,明確家庭關系。家庭中,應當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環(huán)境,讓孩子從小知曉長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看電視先征求長輩的意見等。
第二,堅持細節(jié)訓練。孩子的道德標準和生活習慣幾乎完全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回家主動和父母問好”;中學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第三,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因此,父母絕不能讓家庭中出現(xiàn)上面的“小木碗”。須知,您今天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將來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湯,送到您的床前。
警惕 7招培養(yǎng)不孝兒女
做父母最傷心的事,莫過于子女不孝順了。可是父母們很少意識到,在子女通往不孝之路上,自己正扶一程送一程。
1.剛出生時,一哭就喂奶。吃飽了還哭,就抱著,哪怕三更半夜,不惜犧牲父母的休息與健康。打好不孝之基礎。
2.稍大點,百依百順,像對待太子和公主一樣對待兒子和女兒。而父母就做地道的奴仆。要什么,給什么,只要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不惜一切代價。
3.大事小事,凡是家中之事,包括洗襪子,手帕,掃地,倒垃圾等,一律不讓孩子干,一律由父母代勞,不怕父母累個半死。
4.家中所有好吃的,都讓孩子吃,父母少吃或干脆不吃,或者吃兒女剩下的。家中所有好穿的都給孩子穿,父母穿舊衣服或揀孩子穿剩的衣服穿。
5.孩子要多少錢,給多少錢。開支合理不合理,不用管。家里沒有,就找親戚、朋友借,或者貸款。只要孩子高興,只要孩子不發(fā)脾氣就行。
6.孩子對父母不滿意時,任他們發(fā)脾氣,指責,甚至罵娘,父母都逆來順受,笑臉相對。不知所措也沒關系,只是不要反駁,更不要反抗。
7.父母年富力強時,為兒女服務,鞠躬盡瘁,自己的健康、幸福、事業(yè)都統(tǒng)統(tǒng)放在一邊。把自己全心全意為兒女服務的奴仆形象牢牢地樹在孩子心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4961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