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俗話“不打不成器”、“黃荊棍下出好人”,說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
而美國研究人員發(fā)現,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體罰方式,可能阻礙孩童智商發(fā)展。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對1510名2歲—9歲的兒童進行了4年的跟蹤研究后發(fā)現,在806名2歲—4歲的兒童組中,未遭體罰過的兒童,智商的平均商數比經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組704名5歲—9歲的兒童,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員因此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孩子都打不得。
體罰教育大都事與愿違
家長實施體罰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懾孩子,警告其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體罰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小一點的孩子就罰站罰跪不讓吃飯,大一些了還要加上手打腳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為一些家長對待犯錯孩子的方法。在他們看來,孩子受到的懲罰越重,教訓記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錯誤。
那么,孩子的感受又如何呢?有資料顯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氣,內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沒辦法,只好忍受著”,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責,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覺的是,受到體罰后有14.8%的孩子“真想離開這個家和產生輟學念頭”。
從這一組數據透露,“體罰”這一管教方式并沒有發(fā)生積極作用和正向效果,也并非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
長期體罰抑制孩子智力發(fā)育
專家認為,孩子的智商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環(huán)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暴力恐怖的環(huán)境中,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當然就更談不上智商的良好發(fā)展。
專家補充說,大腦左右半球雖然具有不同功能,但兩半球是協(xié)同工作的。孩子受到責罰,負責空間知覺、情緒、藝術欣賞等功能的右半球就會處于緊張、壓抑和恐懼的狀態(tài)中,這樣勢必影響左半球的功能,而左半球又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數字運算和邏輯推理,長此以往,容易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產生抑制作用。
事實上,對于平時打屁股之類比較輕的體罰,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肌肉、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同時,也有可能使孩子腎臟和身高受到影響。
而較早前已有日本科學家研究表明,長期被體罰可能導致兒童腦萎縮。研究發(fā)現,對于體罰時間超過3年的兒童,其大腦中與感情和決策能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qū)內側部分平均要比未受體罰者小19.1%,與注意力相關的扣帶前回以及與認知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qū)背外側部分,分別要小16.9%和14.5%。
重精神獎勵最好只獎不罰
對于家長來說,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專家建議家長在日常的教育中,應該多多激發(fā)孩子的興趣,細心發(fā)現孩子的特長,在不同的年齡段,根據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給孩子引導,對癥下藥,切不可動輒體罰。
首先,家長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有遵守規(guī)則意愿的,所以家長要常給孩子鼓勵,而不是犯錯就采取粗暴的責罰。尤其對于較幼小孩子的教育問題,更要花費心思,不要只圖打罵教育省事。
另外,“只獎不罰”。獎勵要有一定講究,對于孩子好的表現,父母應該注重在精神層面上的獎勵,努力讓孩子建立對父母的認同感。
而這種精神層面的獎勵最好能與具體的事件相結合,不要只是“孩子你好棒”之類的泛泛而談。孩子有了正向行為,就應該及時給予鼓勵,這樣不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對孩子情緒和行為的一種積極引導。
而當孩子犯了錯誤,“不罰”是要求家長對于孩子的異常行為采取忽視、淡化的態(tài)度,不在孩子的錯誤上強化和追加。同時,家長還必須保持自己情緒的穩(wěn)定性,教給孩子一些更高級的認知技巧,給其正向的引導。
而在學校,老師更要掌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發(fā)展空間。教師如果對孩子動粗,在違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同時,也會使孩子心中的教師形象扭曲,孩子對老師會產生厭惡和恐懼心理,繼而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孩子未來發(fā)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6223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