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我也知道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很重要,但是很多事情做起來確實壓力很大。借口也好,客觀條件也罷,總之很多時候做不到,所以我也特別理解聽完成功學講座之后熱血沸騰回家之后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的家長,F(xiàn)在的這種機械分類和做題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逐漸喪失思考能力,這是非?膳碌摹
什么是“不思考”?不僅僅是說我們平時看到的孩子看到一道題就有畏難情緒,不怎么做就說“不會”,或者是我們覺得一個很簡單的東西他想不到,我所看到的很多孩子“不思考”,是他們已經(jīng)被訓練成對一件事情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和判斷標準,缺乏用“常識”思考的思維方式。一個典型行為是做完題目之后,立即“提交”,上課的時候就問老師“我做對了么”?老師說“你覺得呢?”學生說“我覺得對了”。題目啥樣呢?說兩個人共同完成一項工作需要9天,再加一些其他條件,最后問一個人完成一項工作需要幾天,孩子的答案上赫然寫著8天。然后你問他你覺得做的對么?孩子面對答案毫無反應,要么就是一口咬定說肯定沒錯,要么就是立刻就糾結(jié)說“我再算算”。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不思考”,但是我們怎么和孩子說這件事情?有的老師會說:你難道沒有注意到XXX么?這種批評是毫無作用的,事實上,孩子就是沒有注意到。這種“沒有注意”,不是他不懂兩個人合作工作會快一點,而是在做這道題的時候,他的思維核心點不是在解題,而是在回憶——回憶類似的題目應該怎么做,回憶老師上課是怎么講的。還是和昨天說的一樣,首先判斷“這道題學過”,然后開始檢索。這道題的所有情境和條件,其實都沒有能夠刺激到他的思維。有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簡單題中會“看漏條件”,也可能是類似的原因造成。
這種問題如何解決?不僅僅要從學習上解決。我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每次孩子做完題目給我答案,我都會問一個問題:“這科學嗎?”一開始,所有孩子都不明白這個問題的含義,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大家?guī)缀醵紩?ldquo;找個理由”來說明這個答案或許是科學的。注意,這種提問不是對答案的檢查,也不是要求孩子證明這個答案正確,而是讓孩子學會分析一個題目的解答是否有明顯矛盾。這個問題是一個開放式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在這個時候,我和孩子一起,用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去分析這個答案是否靠譜。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不靠譜”的答案就是通過這樣的思考就可以排除掉,更重要的是,這種習慣促進我們?nèi)ニ伎,讓我們能夠找到更多思維的樂趣。
初中一上來數(shù)學學的就是有理數(shù)和代數(shù)式,很多孩子思維沒轉(zhuǎn)變過來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比如正負號。很多計算問題,不用算都知道正負號,但是真的很多孩子做答案的時候,做出啥就寫上去,檢查也查不出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問問他們:你的答案科學嗎?可以引導孩子在定量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先做一個定性分析。對思維這是一種啟發(fā),即使對考試,這也是一種方法。再比如說,有的孩子津津樂道于所謂的“特殊值法”,比如說,問對于任意的a,某條直線是否過定點。很多孩子就令a=0,a=1,然后就算出了定點。這個時候我就會問他們:你覺得你算出來的點和我們要算的東西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從邏輯上說,既然這個定點對于任意a都成立,那么如果我令a=0,a=1算出了一個點,那么說明要么定點就是這個點,要么根本不存在定點。也就是說,我們求出的這個定點,要么是答案,要么這道題沒答案。對于選擇填空且沒出錯題,這樣做肯定沒錯。如果一定要嚴格證明,我們可以把這個點代回直線,發(fā)現(xiàn)果然恒成立。這時候很多學生都會問:老師,這樣對么?我會非常堅定的告訴他們,這是對的方法,因為我們先說明了如果有答案,必然是這個,再說明了這個就是答案。在數(shù)學上,這叫充分必要——沒那么神秘,這是符合邏輯的,是科學的。
在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識的鍛煉孩子的這種“科學”的思考習慣。比如從家到學校大概多遠?有很多方法可以估算,比如說地鐵的站數(shù),公交車開的時間,走路的時間,路口個數(shù),或者是周圍的地標性建筑。我曾經(jīng)拿著一個房地產(chǎn)廣告“開車30分鐘直達國貿(mào)”問學生,你們覺得這個樓盤離國貿(mào)多遠?我會問學生:你覺得開發(fā)商會盡可能把距離說的近還是遠?如果假設(shè)沒說謊,他少說了什么?車速。在不堵車的時候,高速的限速是120公里,所以夸張點,這個樓盤可能離國貿(mào)60公里,而就算保守一點,估計40公里也是最近了。再結(jié)合這個廣告的價格,大概不到15000一平,所以我們的猜想是科學的。這種思維,不一定在學習中培養(yǎng),在生活中也可以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6847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