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批評孩子,避免“超時效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兒童心理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天,在地鐵上,看到一位媽媽在教育孩子。這位媽媽口才很好,旁征博引,從上地鐵開始一直不停地說教,要說服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總想著玩iPad游戲。一開始,孩子一聲不吭,慢慢地開始變得不耐煩,說:“媽,你都說了一路了,你就不嫌累嗎!”這位媽媽嘆了口氣,說:“說你是為你好,要不然我才懶得說你啊!”孩子聽后,干脆閉上眼睛捂住耳朵不理她……

“要不是為你好,我才懶得說你呢。”這是那些喜歡給孩子說教的爸媽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你好,所以才要對你說教;因為怕你這也不懂那也不懂,所以要把能想到的都告訴你;因為你不說話,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聽懂了,所以我要一直說下去,直到你聽懂記住為止……初衷是好的,然而效果往往事與愿違。孩子往往接受不了這樣的好,反而覺得憋屈,或者反感,像這個孩子一樣。

什么原因呢?問題出在教育方式上——這種教育方式容易導致“超時效應”。

關于超時效應的解釋,有兩個經(jīng)典故事:

故事一: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過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揚的湯》。大意是:杰米揚是一個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個朋友遠道來訪,杰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最拿手的好菜——鮮美的魚湯,來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覺得很贊。杰米揚便勸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杰米揚沒有覺察,仍然一個勁兒地勸他再喝一碗。朋友終于忍無可忍,丟下碗,拂袖而去。

故事二: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里偷走了2元錢。

這兩個故事都在說一種心理現(xiàn)象:因為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這種心理現(xiàn)象被稱為“超時效應”。

“超時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故事。我們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對孩子寄予重望,所以一次給孩子報很多個特長班,或者一回家就叮囑孩子做作業(yè),也可能揪著孩子一個小錯誤翻來覆去地說教。當學習任務過重,當父母對同一問題的說教次數(shù)過多時,孩子就可能感到心理負擔過重,繼而產(chǎn)生厭煩情緒,甚至出現(xiàn)反抗心理和行為。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出現(xiàn)“超時效應”的幾率更大。

其實,這種心理現(xiàn)象很普遍。它不僅出現(xiàn)在孩子身上,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樣存在。試想,如果領導總是揪著一個問題對你反復說教,如果工作任務過重,如果做一件繁瑣的事情持續(xù)時間過長,心理是不是也會很煩?理解了這一點,再教育孩子時,就能跟孩子共情,繼而改變教育方式,更好地與孩子溝通了。

俗話說,過猶不及。對于人的心理的認識,古人早已洞悉。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住度。這種中庸的態(tài)度在家庭教育當中也相當受用。為了避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超時效應”,也可以用到中庸的方法:

1.批評宜抓住重點,點到為止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對其批評指責,本來就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如果批評時間過長,頻次過多,孩子就更加容易出現(xiàn)“超時效應”。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過度,你可以針對問題,提煉觀問題的關鍵點,簡單明了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而不是長篇大論幾個小時,讓孩子厭煩。

批評孩子做到“點到為止”的好處還在于,可以讓孩子自己有時間去思考和反省。這樣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2. 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一般地,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覺得問題很重要,或者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父母再次進行批評,也不是簡單地重復,切忌用你又……你怎么就不長記性呢之類的貼標簽的語句,而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千萬不要窮追不舍。

3.表揚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多用描述事情的方式

同樣,對孩子的表揚也要有度。很多父母都懂得表揚對孩子的意義,但總是泛泛地表揚,或者說濫用表揚,比如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你真棒”,“你太厲害了”,聽得多了,表揚就被當成了“家常便飯”,其作用不僅大打折扣,反而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識。

其實,對孩子表揚不在于次數(shù)多,而在于有意義,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多用描述事情的方式,比如“寶寶今天吃飯勺子握得真好”,“寶貝會自己穿鞋子了呢”,“寶寶笑起來真可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7327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