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里,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閑言閑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jīng)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xiàn)?興趣定型后,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 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jīng)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后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后,又發(fā)現(xiàn)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shù)學;數(shù)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shù)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筑。建筑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筑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shù)學的知識,建筑藍圖的繪制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fā)現(xiàn),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xiàn)建筑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筑時,他發(fā)現(xiàn)對各種建材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jīng)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里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筑,所學所用,現(xiàn)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系,游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8093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