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孩子可以體驗到快樂,例如:當孩子洗浴時可以感到快樂,孩子在與父母玩耍、娛樂中感到快樂。但是隨著孩子的發(fā)育,快樂最重要的來源卻是在完成有意義的活動過程中得到的。簡單地說,就是孩子有了“成就感”時,產生了真正的快樂,例如:當孩子通過爬行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時候、用嘴巴“嘗到”物品的質感的時候、蹣跚著終于走到媽媽面前時、找到被藏起來的物體時,他可以體驗到真正的快樂。快樂是最基本的正性情緒。它與成就感相聯系,包含著力量和信心的體驗,伴隨著自我肯定和滿足,有益于身體健康。孩子經常在成功中得到快樂,有助于形成樂觀的個性。孩子在游戲和學習中所獲得的成就和喜悅是日后繼續(xù)學習和做事的真正動力。
日常生活中,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快樂情緒呢?大人既不可能教給孩子如何去快樂,也不可能教給孩子去模仿快樂。從孩子哇哇落地起,滿足他的生理需要,如:餓了有吃的、渴了有喝的、尿了及時換尿布、不舒服時有媽媽照顧等都有助于孩子快樂情緒的體驗,也是排除厭惡、痛苦等負性情緒的最好方法。隨著孩子的月齡增大,提供給他足夠的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快樂來源。有些父母出于照顧孩子的目的,過于限制、控制孩子,壓抑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使孩子無法達到自我滿足,是產生快樂的障礙。現在,通過科學宣傳,父母們了解了爬行對孩子發(fā)育的意義,因怕臟而限制孩子爬的行為已經逐漸減少。但是,在孩子發(fā)育過程中,有些行為仍經常受到成人的過多限制,如:吃飯時拿著勺子胡亂使用,搞得一片狼藉的行為常常受到訓斥;喜歡撕紙、玩沙子、玩水等往往因大人的喜怒情緒而有時被允許玩,但更多的時候常被“不行”一詞所管束等等。這種限制常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從而導致日后膽小、依賴性強的個性。另外,在母親照顧嬰兒的過程中,安全的依戀關系是孩子產生快樂的大本營。
鼓勵是讓孩子體驗快樂的法寶。當孩子爬著拿到玩具時,他臉上洋溢著笑容,你需要稱贊他的行為。鼓勵、贊許他的表現是與他分享快樂的方式。最后,不能不提的是快樂的孩子必須有健康的身體。體弱多病的孩子往往受到身體原因的影響及大人的“特意”照顧,限制了他達到自我滿足的愿望,因而快樂少而苦惱多,會影響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8910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