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情緒命名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后的第一個6年里,發(fā)展情緒比發(fā)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系,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兒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內(nèi)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需要認識星星、月亮、太陽,需要認識樹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認識桌子、電燈、汽車、房子,需要認識書、地圖、學校、圖書館。
我們還有一個內(nèi)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nèi)在世界一部分。我們需要認識高興、憤怒、恐懼、悲傷,需要認識嫉妒、惱火、難過、興奮,需要認識喜悅、愛、快樂和孤獨,需要認識感受、體驗和覺察。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tǒng)。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等于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nèi)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chuàng)造……就成為了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nèi)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歷程中認識并體驗。和兒童擁有認識外部世界的內(nèi)驅力一樣,兒童同樣也有對內(nèi)在生命世界認知的內(nèi)驅力。情緒是我們內(nèi)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nèi)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fā)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的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并使其情緒成長、成熟呢?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fā)現(xiàn)、熟悉、發(fā)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和壓抑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
準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準許孩子哭,不評判好壞。準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與時間,讓他自然地過渡。比如準許他哭意味著讓孩子把情緒流淌出去。這是生命最早期情緒流動的自然禮物。
我們需要為孩子的情緒命名,就如同告訴孩子:“這是眼睛!”“這是鼻子!”“這是嘴巴!”“這是書!”“這是地圖!”幫助孩子說出她內(nèi)在正在發(fā)生的情緒,“你生氣了”、“你感到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傷心”、“你看上去很高興”、“你看上去很愉悅”、“你看上去很興奮”、“你看上去很快樂”、“你看上去有些悲傷”、“你看上去有點沮喪”、“你看上去有些孤獨”、“你很好奇”“、你在表達愛”、“你在關心別人”、“你在表達快樂”……這叫概念或情景配對。
盡管我們能夠清晰知道的情緒范圍并不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樣廣泛,有些復雜的和更深入的情緒我們依然不知,依然無法分辨;并且每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也不盡相同,但我們需要自己了解的情緒告訴兒童,同時努力增加自己的了解深度與廣度。因為對內(nèi)在世界了解的越深、越廣,我們就會成長的越好,就會越接近成熟。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并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fā)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并上升到一個盡可能的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fā)展之后,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tài)發(fā)展起來。這些情緒兒童都必須在生活的某個特定的事件和時間里經(jīng)歷和體驗,然后兒童可以感知到自己會再一次的重新經(jīng)歷。這個過程兒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只要成人不去阻攔。我們要準許兒童用自己已經(jīng)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diào)整不斷隨機出現(xiàn)的情緒,繼而發(fā)展自己的情緒。
閑閑2歲多,媽媽和爸爸在處理他的情緒時就使用三句話,層層遞進。閑閑媽媽采納了改變先從語言開始的建議。第一句:“媽媽看到你非常生氣(傷心、恐懼、惱火,等等)。”給情緒命名。第二句:“你想生氣就生氣吧。”允許孩子有情緒。第三句:“媽媽陪著你。”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納感。
基于我們有太多的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面對的能力,閑閑的媽媽爸爸請阿姨也這樣面對孩子的情緒,不要有其他的話語。有趣的是,這種簡單的方式非常有效,不僅對閑閑有效,對社區(qū)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效。沒幾個月,當閑閑的情緒涌上來時,父母才說完第一句,閑閑就會意地笑了起來。
這種涌現(xiàn)出來的幼兒內(nèi)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tài),孩子并不了解、不知道、不認識,如同孩子還不了解、不知道這個外在世界一樣。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逐漸感知、命名、了解,并知道。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這是最早的基礎,如同對植物的了解是基于一棵樹、一朵花……然后才發(fā)展到對各類植物的了解,才再深入……
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于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向他描述一種情緒的詞語,由孩子建立一種概念,然后逐漸增加,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學法中要求的那樣,一次一個概念。對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他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jīng)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fā)現(xiàn)并自然發(fā)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在幼兒園里,老師和孩子們坐在一起分享情緒。通過分享,孩子們就能了解和認識情緒。我們和孩子們討論情緒,了解處理情緒的方法。
RR回憶說:“我已經(jīng)畫完畫了,可媽媽讓我涂顏色。我就生氣了。” 老師試圖去理解他的話:“你是說你只是想畫有輪廓線的畫,可是媽媽讓你再涂上顏色,你感到被強迫了,你就生氣了,是嗎?” RR點點頭。
DD委屈地說:“每次我都很努力了,可媽媽總說我做的不好,然后她就生氣,還跟我急。” 老師說:“噢!你覺得你沒有被媽媽接納,你就是這樣生氣的,我知道了。”
TT說:“在家里,我都很努力地做好每一樣事情,可媽媽還是不滿意……就是認為我做的還不夠好……就是還不夠努力……” 聽完TT的講述,老師輕輕地把他擁抱在懷里,告訴他說:“T兒,你覺得受委屈了。我知道了,我很理解你。”TT看來有些感動了。……
孩子們分享完,就歡快地出去玩了。
早晨,老師接孩子時發(fā)現(xiàn)默默不高興。老師說:“默默,你看上去不高興,老師抱抱你好嗎?”默默說:“不。”然后轉身走了。默默要獨自面對他的情緒,因為他要獨自面對他發(fā)生的事情。
主題活動時,老師告訴孩子們:“今天我們分享‘愛’的表達。”
常常抱抱TT,老師說:“啊,你是這樣表達愛的。”
BB對默默說:“我愛你。”并輕吻了默默一下說:“我媽媽就這樣愛我的。”老師說:“噢,媽媽這樣愛你,你也這樣愛別人。”
SS對寶寶說:“你很胖,我喜歡你。”寶寶聽完就哭了起來,SS呆住了,然后也難過地哭了起來。老師說:“SS,你想告訴寶寶,他胖嘟嘟的,好可愛,所以你喜歡他,是嗎?” SS點點頭邊哭邊說:“是的。” 老師問:“寶寶,你為什么哭呢?” 寶寶說:“胖是罵人的話。有一次我說媽媽胖,媽媽生氣了,大聲說:‘不許罵我。’” 老師說:“你為什么說媽媽胖呢?” 寶寶說:“我喜歡媽媽。” 老師說:“噢,就像SS一樣,媽媽誤解了你。你愿意今天在媽媽接你的時候,給媽媽解釋嗎?” ……
YY說:“老師,我愛我媽媽的時候,什么都不表達,我就玩著,我媽媽就知道我愛她,我也知道她也愛我。” 好幾個孩子說:“就是,我什么都不做,我就知道我媽媽愛我。” ……
默默在分享中快樂了起來。
這是兒童學習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的模式,學習分享自己的情緒來源,學習傾聽他人各種不同的情緒理由,學習整合自己的情緒。
任何東西,只要我們讓它清晰起來了,我們就會如釋重負。實際上,人一直在追求一種真實和秩序。真實和秩序,就是清清楚楚!
一個4歲的小女孩,無比興奮和喜悅地穿上一條媽媽剛給她買的新裙子,興高采烈地玩耍……奔跑中摔倒,裙子臟了,也摔破了。孩子看著自己剛剛穿上的、非常喜歡的裙子,情緒從興奮轉變?yōu)榘脨、不知所措和難過……都快要哭了。媽媽發(fā)現(xiàn)后指責了她一通,“怎么這么不小心……”
這使孩子焦慮到了頂點,她哇哇大哭……媽媽更加指責:“還哭,有理哭了還?”一切就變得混亂并交織了起來……
媽媽不知道孩子內(nèi)在發(fā)生的故事,她也還處于對自己的情緒不自知的狀態(tài)。這種夾雜著媽媽的情緒,以及媽媽指責之后在孩子的內(nèi)在再次產(chǎn)生的情緒,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太過復雜了,最后導致孩子的內(nèi)在一片混亂,孩子還無法理清,結果他內(nèi)在的情緒只能像亂麻一樣阻塞在孩子的身體中。
一系列變故突然發(fā)生,孩子不知所措,然后新的痛苦又突然一下子累加了上來。
這位媽媽說,對她來說好似她的意識里有一個不能被人破壞的既定模式或者說路線圖:新衣服,不弄臟,不磕碰,不摔倒,不哭,像蝴蝶一樣飛舞過后完美回家。要是這路線沒走好,情緒就會不可遏制地涌出來。這反映了一種意識上的強制狀態(tài)。
這樣的情景時常發(fā)生,致使孩子被反復疊加的復雜情緒糾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鎖定和桎梏了。那種生命中自然啟動的調(diào)節(jié)情緒的功能,在這樣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慮的情緒之后,認知開始產(chǎn)生一個不真實的結論(甚至不經(jīng)過認知而在潛意識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價值感的低下就這樣形成了。實際上,這樣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無法走出來。那破壞了情緒流動的特質,是對生命功能的破壞,它人為地把情緒變成了不流動的泥潭和沼澤,這樣的濕地在早年時就成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它也會時不時出來作怪。
如果媽媽不累加孩子的情緒,孩子就只需面對裙子臟了、破了的沮喪,她自己就會調(diào)整;蛟S哭一哭,沮喪就哭了出去;或許坐在那兒和沮喪待一會兒,也能把情緒釋放出去。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diào)節(jié)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因此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diào)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孩子的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地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他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永遠停留在情緒的層面,或是停留在心理層面的糾葛中,或是停留在認知層面的桎梏之中。不流動,就是一種沒有自由,內(nèi)心無自由應該從這樣一個意義上來理解。當我們走不到作為人的顯著標志 ——精神時,我們就是被禁錮在了某種不發(fā)展狀態(tài),而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當然,即使是成年人,面對過于復雜的情緒時也會迷亂,難以理清思路。
情緒流動的最后結果就一定是對生命有幫助的嗎?是的!自然流動總是能促使人得出一個接近真實的答案,無論是關于外在世界,還是關于內(nèi)在世界。這在我看來是生命法則的預定。但是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它必須流動到最后一個結點——精神。當然,情緒會直達真、善、美。
如果我們認為有些情緒是不好的、無用的,當孩子出現(xiàn)這些情緒時,我們就會阻止,不讓它流過,不給孩子空間和時間。我們說:“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們阻止孩子的情緒,用我們的情緒再度造成孩子新的情緒,混亂和停滯便開始了。一旦情緒被阻塞,不流動,它就真的成為問題了。不僅會讓孩子時下有了錯誤的看法,還會使他以后的心理和認知出問題,而錯誤的認知又會導致一系列錯誤的做法。
更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能就永遠停留在了童年。成年后再度回首,你會發(fā)現(xiàn),有多少個童年流浪在我們的生命之河中,它們多少年一直存在在我們的生命里。成年后我們千百次的受挫,我們頭腦是知道的,但解決不了,我們需要再次回到我們童年被阻塞的那個情緒中,讓它流動起來,改變才成為可能。
現(xiàn)在我們是否重視,是否觀察到,是否從內(nèi)心的一隅覺知到了內(nèi)心的世界?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8992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