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悄悄收集的有關兒童不良習慣的部分資料,這部分主要是來自茅于燕教授的育兒講座,因為比較實用,所以摘錄下來供各位媽媽參考。分為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和教養(yǎng)不當?shù)膯栴}兩大方面,今天先貼出第一部分,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
I、 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
1、 哭鬧:哭鬧是語言前期特有的言語方式,有時寶寶會無緣無故哭鬧1~2小時,令大人疲憊不堪。這種哭鬧在出生3周左右到3~4個月達到頂峰,常常在傍晚時分發(fā)作。過了這段時間,這種定時哭鬧的現(xiàn)象就逐漸消失了。醫(yī)學上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解釋多樣,有些譯作稱它為“黃昏性腹痛”。根據(jù)茅教授的解釋,這是因為新生兒或嬰兒時期,每天要接受大量的外界刺激,每到傍晚,這些刺激會超過嬰兒大腦的負荷,引發(fā)嬰兒哭鬧。過了一段時間,嬰兒逐漸適應了外界的刺激,腦和神經(jīng)也進一步發(fā)育,所以這種哭鬧的情況就會自動好轉(zhuǎn)。對于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要:
A、 觀察孩子的情況,首先排除因身體不適產(chǎn)生的哭鬧。
B、 想辦法安撫嬰兒,如在相應時間為寶寶洗熱水澡,做嬰兒撫觸和按摩;
C、 家長自己不要緊張,哪怕是新生兒,都可以準確地感受到家長的緊張情緒,并很容易受到情緒暗示。
2、 吃手指頭:孩子拿到東西先放在嘴里舔舔,是小嬰兒認識世界的必經(jīng)階段。隨著寶寶的成長,多數(shù)孩子會選擇其他的認知方式,但少部分孩子會養(yǎng)成吮手指的習慣,該習慣在孩子18個月~21個月時達到高峰。據(jù)統(tǒng)計,80%的孩子會在5歲前自動放棄,但由于吮手指會造成手指和牙齒的變形,所以盡早改掉這個習慣對孩子很有好處。專家建議從3歲左右開始糾正,因為此時的孩子開始懂得道理,而且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性,有助于克服不良習慣。其方法有:
A、 帶孩子看牙醫(yī),排除孩子口腔部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B、 轉(zhuǎn)移注意力。比如,多讓他進行動手游戲,當他雙手都攥有東西時,他就暫時無法吃手了。
C、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醒”他。如“真棒,你一下午都沒吃手了!”或不要經(jīng)常說“別吃手。 ,每一次提示都會提醒他牢記吃手的習慣。
D、 對于3歲以后的孩子,可以講道理。
E、 提供獎勵。設計獎勵制度,把改正壞毛病變成一種游戲。
F、 有些媽媽建議在手指上涂上“味兒”,比如辣椒、苦味等等。但有些專家反對這一方案。
G、 多表揚他的其他行為,突出“你長大了,是個大孩子啦”等,多樹立他的自信心,有助于從心理上戒掉“吃手癮”。
H、 限制他吮指的時間和地點,然后逐漸縮短時間,減少地點,直至戒掉。對于3歲后的孩子,要增強他的參與意識,可和他一起商量上述限制的時間和地點。
I、 如果孩子已經(jīng)上了幼兒園并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可以教育他身邊的小朋友都不吃手,吃手是小小寶寶的行為。適應集體生活的孩子特別怕自己被同齡人小看和譏笑,這樣可以促進他向同班小朋友學習,改掉壞習慣。
J、 讓醫(yī)生告訴孩子吃手的危害性,比媽媽爸爸告訴他管用的多。
(轉(zhuǎn)下文)
兒童的不良習慣及其教養(yǎng)(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0585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