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有一家私立學校,該校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比如早晨幾點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疊好,然后進行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三次沒有疊好被子,周六就會沒有假放,要到農(nóng)場勞動去。這就是一種懲戒。懲戒不是打,不是辱罵,它并不等于體罰,它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 可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如果教育懲戒的度沒有把握好,就會適得其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有時懲戒就會變成體罰,就會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對于這樣的教育懲戒我們真的應(yīng)該大呼一聲“狼來了”。那怎樣的懲戒才不過度呢?我覺得我們教師要真正讀懂懲戒,運用教師的大智慧,讓懲戒成為一種教育藝術(shù)。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滿愛心。 教育者對孩子必須有滿腔熱忱的愛,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覺察。有些教師雖然嚴格,但仍受到孩子的愛戴,那是因為孩子們能體會出教師心中的愛。教育的藝術(shù)是愛的藝術(shù),作為教育手段之一的懲戒,與體罰、心罰截然不同。如果說一個教師要懲罰考試成績差的學生,是因為這個學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響了教師的個人業(yè)績,那么,無論這個教師采用何種教育手段,都是錯誤的。因為在這個教師眼中,學生只是掙分數(shù)、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工具,他對學生沒有關(guān)愛之情、扶助之心,他采取的所有教育手段都將是冷酷的、危險的。 二、掌握尺寸。 教育懲戒是一把雙刃劍,達到了一定的目的即可,不可求全責備。如果懲戒過了頭就會變成體罰。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懲戒時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必須切實尊重和保證孩子的隱私權(quán),同時教師對懲戒的過程要多一點監(jiān)控,多一點反思。如果教師用幾個耳光或罰款代替懲戒,讓有偷竊錯誤的學生公開亮相等,這些懲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極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的。 聽說有一位教師為了教育好每一位學生,采取了一個罰買本子的辦法。違犯紀律,罰;作業(yè)做錯或者忘帶,罰;班干沒管好班級紀律,罰。教師一句“明天帶本子來!”學生深悟其意,第二天乖乖地買十個本子上交。據(jù)說老師的講臺桌上本子就有百余個,當然這些本子老師也不是據(jù)為己有,而是用來獎勵班上學習突出表現(xiàn)好的學生。罰買本子,以示警戒,初衷是好的,可這個老師就沒把握好這個“度”。試想一下,這樣的罰是不是太重了?做法是不是太過火了?班上的學生是聽罰色變,惟恐自己的稍有疏忽就挨罰,怎么辦?作業(yè)怕錯就去抄學習好的,班于部想想吃力不討好,誰還會愿意干?更何況有些學生家庭經(jīng)濟就不咋樣,哪來錢買十個別本子?懲戒不是殺一敬百,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但不是最終的結(jié)果。對這件事情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來處理?把買本子的數(shù)量由十變?yōu)橐,并且把學生罰買的本子暫時放在教師這里,當被罰的這位學生學習上有進步或有好的表現(xiàn)時,就把本子“獎勵”給這位學生,事后找學生談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用我的心去感化他。 3 后1頁
三、因材施教。 能被孩子接受的懲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針對學生實際、走入學生心靈的方式。而現(xiàn)實當中,我們的教育者習慣采取簡單的“表象----懲罰”的教育方式,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教育者應(yīng)該針對孩子不同的情況或不同性格作深層次的分析,找到學生犯錯的原因,從對孩子負責、對孩子成長有利的角度去設(shè)計懲戒教育方式,力爭實現(xiàn)對孩子錯誤的有效矯正和對孩子成長的真正促進。比如,同樣是犯一種性質(zhì)的錯誤,對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罰拼七巧板,對缺乏親情的罰寫一封家書,對不愛體育活動的罰跑步,對不愛閱讀的罰朗讀一篇課文等等。 記得一次上課,一個學生在底下偷偷地玩橡皮泥被我當眾拿住,眾人目光一致向我,看我如何處理他。我知道這個學生平時就愛玩這些東西,于是就坡下馬,罰他用兩天的時間給我用橡皮泥設(shè)計一份晚餐,這也是上課必須用到的,結(jié)果他上交來的東西有模有樣,色彩也搭配得特別好,得到了班上同學的稱贊。讓他嘗到甜頭后,我再找他進行談話。從這以后,他上課時的小動作也就沒有了。以趣施懲,可以讓學生在懲戒中享受興趣,甚至獲得成功。當然在懲戒之前,我們必然要充分了解受懲對象。了解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懲戒內(nèi)容有的放失,學生才能在懲戒中認識自我,提高自我。 四、及時肯定 懲戒并不排斥肯定與表揚,教師要敢于打破成見,堅持就事論事,學生一旦有了進步就要加以褒揚,一旦有了進步就要及時肯定。如此就能加深對懲戒的印象,促使學生理解教師對實施懲戒的用心良苦,有利于懲戒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0856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