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孩子為不合理需求而發(fā)脾氣時,家長不妨先試試“消退法”——不關注他。當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他人的關注,就會逐漸停止。等到孩子情緒平靜以后,要明確告訴他發(fā)脾氣的行為不對,同時,向他講明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發(fā)脾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兒子2歲2個月大,多數(shù)時候還挺乖,但有時會突然發(fā)脾氣。
比如,看到我們開水龍頭,他必須自己去開關,讓他玩一會兒,再想把他抱走都不行,否則,就大聲哭鬧。有時他看見了一樣喜歡的東西,你不給他就生氣地摔東西。”最近,陽陽(化名)脾氣見長,動不動生氣、摔東西,每當如此,劉女士都恨不得把他扔出去。但她真兇了,陽陽就一副眼淚汪汪的可憐樣,她又不忍心了。
“其實,小孩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發(fā)脾氣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許慧說,小孩出生不久,一旦挨餓、生病,他會滿臉漲紅地大哭,他們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多和生理需要有關。但隨著年齡增長,情緒也進一步發(fā)展。尤其兩三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增強,不滿足的情況時常發(fā)生。然而,受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愿,他們很難通過語言與大人溝通,表達不滿情緒,往往只能“大動肝火”。
“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積極和消極情緒,小孩也不例外。”許慧說,偶爾發(fā)發(fā)脾氣,是極其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家長要允許孩子發(fā)脾氣。
對待“暴脾氣孩兒”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對策
既然小孩子發(fā)脾氣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莫非家長就可以不管不問?也不是。許慧說,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沒有什么情緒調節(jié)、控制能力,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讓他一味用“發(fā)脾氣”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不僅有損身心健康,還可能影響以后的人際交往、家庭和社會關系。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發(fā)脾氣?很簡單,找出原因,采取不同對策。
為不合理需求發(fā)脾氣時,試試“消退法”
場景一在商場的玩具專柜前,靈靈拿著喜歡的玩具不松手,但是看見媽媽仍不愿意買,他就撒潑、哭鬧,甚至摔東西。
孩子之所以發(fā)脾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好面子,趕快買東西走人,還有的家長,當場就大打出手。“這兩種做法都不對。”許慧說。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大人也會心情失落,這時孩子發(fā)脾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則,會強化他用發(fā)脾氣來表達情緒,甚至讓他感覺只要自己發(fā)脾氣就會什么事都如愿以償。
但是,家長當場大打出手或訓斥孩子也不行。小孩模仿能力特別強,遇事家長怎么處置,他也會從家長身上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3歲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時,家長當別人面對他進行批評,會損傷他的自尊。
許慧建議,當孩子為不合理需求而發(fā)脾氣時,家長不妨先試試“消退法”——不關注他。當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他人的關注,就會逐漸停止。等到孩子情緒平靜以后,要明確告訴他發(fā)脾氣的行為不對,同時,向他講明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1144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