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像個孩子一樣成長,如果過早地思想成長為一個成人,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負擔的。
“我兒子今年7歲了,說話做事都有板有眼,同齡的孩子都在玩什么陀螺啊、賽車啊,他都說幼稚,給他買玩具也不要,帶卡通圖案的衣服也不穿。如果在動畫片和一些成人看的電視劇之間選擇的話,絕不是動畫片。好像看起來讓父母很省心,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 ??一位媽媽的苦惱
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課間,活潑的孩子們在一起游戲玩耍,一個小男孩卻落落寡歡。問他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他說,都是小孩子玩的東西,沒意思。其實,這孩子才9歲,也不內向。問他喜歡什么,他說自己喜歡一些憂傷的東西,一些憂傷的音樂會一遍遍聽,特別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同學們叫他“憂傷王子”。
我不知道本該天真爛漫的的孩子心里是不是真的能承受得了憂傷這個詞,只是說起小孩子變成了小大人這個話題,媽媽們都深有同感。
真真媽說起真真是炫耀中帶著驕傲:“我家真真可愛說大人話了,有一天她和我一起做游戲,她爸爸下班回來了,問我們在干什么,她說這是我們女人之間的事,不需要男人知道!
童童媽對此則很憂慮:“有一天,孩子回來說她班上一個小朋友上電視了,還表演了節(jié)目。問清楚播放時間,和孩子認真地坐在電視機旁。這是一個兒童類的綜藝節(jié)目,四五個主持、嘉賓先是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進行情歌對唱,然后就是互拋媚眼。我趕緊轉換頻道,拉著孩子的手跑到旁邊的房間,左哄右哄,算是轉移了她的注意力。說真的,我真怕孩子跟著學呀。”
人小鬼大,常用來形容那些心智早熟的孩子。早熟的孩子在言談、行為、舉止上都儼然一個“小大人”,顯得很是懂事和乖巧。這樣的孩子往往深得祖輩的歡心及親戚朋友們的贊揚,他們的父母也為自己的“教導有方”而自豪。
其實,從孩子本身來說,他們本沒有意識去說一些成人化的語言,這些語言或者行動實際上就是從父母、老師或是社會上模仿到的。孩子的學習主要靠模仿,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里接觸到的都是成人,孩子所能模仿的對象就只是成人,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腦子里已經被灌輸了許多成人的思想、觀念。而且,現(xiàn)在的大人往往不把孩子當孩子,當孩子說出一些與年齡不相稱的話時,家長往往很興奮地笑,再不停地向別人轉述。這樣,孩子就認為這種話是對的,從而更注意模仿。
“來,飛一個!贝笕藗兌褐1歲的寶寶。寶寶把胖胖的小手放在嘴邊,然后一揮,小嘴同時發(fā)出“波”的一聲響。大人們哈哈大笑,寶寶更加起勁,緊接著又有人教他拋媚眼,扭小屁股。還曾經在大街上見到一對母女,孩子雖然才五六歲,但和媽媽一樣的吊帶裙、栗色卷發(fā)以及白色的靴子。媽媽的裝束看起來像孩子,孩子的裝束像大人。
殊不知,父母一味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就會經常對孩子提出過高的、不適合孩子的要求,會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或者給孩子灌輸過多的不符合孩子年齡及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結果就是導致孩子過于早熟。爸爸為什么背著媽媽抽煙,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這些本不是小小年紀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還參與意見。
早熟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還給孩子天真快樂的天性吧。
所以說幼兒的一些天性家長應該適當?shù)墓膭睿谌粘Wo理中這點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陷入到一種尷尬的境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127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