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里修煉分類精神
曾聽朋友聊起中國孩子進入日本幼兒園的趣事。幼兒園要求家長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顏色圖案不同的包(書包、裝各種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裝餐具的包、裝毯子的包等),然后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內,等等。剛開始中國家長搞不懂為什么要弄得這么繁雜,后來隨著孩子可以有條理地分門別類收拾物品,中國家長才明白,原來這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認真精神、鍛煉孩子分類能力的第一步。當時聽這個故事時并沒太在意,最近看了一些關于日本垃圾分類的報道,突然想起了這件幼兒園趣事,這才明白,原來日本人從幼兒階段就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認真分類精神,難怪日本的垃圾分類走在世界前列。
分類精神席卷日本各界
日本垃圾分類之嚴之細,讓人嘆服。日本的垃圾分類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等等,再細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而各種類別的垃圾在丟棄上、在處理上都各有嚴格要求,每樣垃圾還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才能扔,扔錯了甚至會被罰款。而扔掉舊家具、舊電器等大件物品時,需要約好大型垃圾處理站來處理,或者約好物品購買商店回收。所有這些,日本早在1970年和1971年就有了法律條例規(guī)定。細說起來,這恐怕就是一門能拿到3個學分的課程了。
一位朋友去日本進修,入境后去辦“外國人登陸證”時,有專人詳細地為他講解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及有關注意事項,然后送給他一本“垃圾掛歷”,每個月一張,上面布滿了不同顏色和不同標識,講的是垃圾分類的詳細說明和操作方法。這位朋友抵達東京后,拿到手的第一份文件也與垃圾有關:一份12頁圖文并茂的《資源與垃圾的分類及丟棄方法》。當他被問到在日本最棘手的事是什么時,他的回答居然是“扔垃圾”;而當他被問到在日本收獲最大的是什么時,回答竟然也是“扔垃圾”。他舉例說,吃完碗狀的方便面,外面那層塑料薄膜是不可燃垃圾,最上面的蓋紙屬可燃垃圾,面碗是廢塑料,這些都要分門別類投放,而且面碗要先用水洗凈、曬干,然后才可丟進廢塑料垃圾袋。
另一位朋友在日本名古屋市見證了同樣的事實。一家商場門前立著一排垃圾箱,細數居然共有投擲塑料瓶、玻璃瓶、鐵殼罐、鋁罐、紙板類、紙類、塑料制品、其他垃圾等8種箱子,當地民眾都十分熟悉它們的“胃口”,能隨手準確無誤地將手中的垃圾投入正確的垃圾箱中。正當朋友為如此復雜的垃圾箱感到疑惑時,兩位學生模樣的男孩走了過來,他們首先將擰下來的瓶蓋投入一個箱中,再把玻璃瓶上的貼紙撕下來投入另一個箱子,最后才將玻璃瓶投入又一個箱中,十分嫻熟。
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倡導了一種減少垃圾(Reduce)、重復利用(Reuse)、循環(huán)(Recycle)的“3R”生活方式。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是日本循環(huán)型社會的重要標志。日本國民從小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以及對待此事的認真精神,很值得我們借鑒。在我國,近一二十年來,各城市也都在嘗試進行垃圾分類循環(huán)利用,街道旁也都可看到“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提示,但真正懂得垃圾如何分類的人并不多,分類垃圾箱幾乎形同虛設。相對于日本認真、細致的垃圾分類,我們可做的還很多。
態(tài)度決定一切。日本國民對待垃圾分類的認真精神,決定了日本垃圾分類的世界領先水平;而我國與日本在這方面的差距,恐怕還是在軟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在于政府關于垃圾分類的制度建設,也在于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真細致精神、民眾的環(huán)保節(jié)能意識。只有大家摒棄嫌麻煩的想法,樹立循環(huán)利用的思想,堅定認真細致的分類態(tài)度,才有可能做到在垃圾分類上趕上日本,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能也要向日本學習,“從娃娃抓起”,培養(yǎng)國民的認真分類精神。
到那個時候,我們將會看到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個無垃圾的社會、一個使資源循環(huán)再生的社會。而實現這一切,只需要我們的舉手之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1343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