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朗的春天的下午,媽媽和女兒在兒童樂園已經愉快地玩了一個多小時,該回家了。當母親表示要出發(fā)時,女兒收拾起她的全部家當:一輛車廂很大的塑料大卡車、一只玩具熊、一個大玩具娃娃、一只藍色的小盒子、一個空奶瓶和一只扁平的墊子。
兩只手要抱這么多的東西可不容易,母親幫了她一把,她幫小女兒拿卡車和玩具娃娃,把墊子放到椅子上,因為墊子本來就是放在椅子上的。女孩不樂意了,她要什么都自己拿,而且還要帶走本來屬于樂園的墊子。
周圍正在享受著舒適陽光的人,對母女之間上演的這出戲更加感興趣了,會出現(xiàn)又哭又吵的鬧劇嗎?
然而這種事并沒有發(fā)生。母親非常放松,此時她貢獻了一件體現(xiàn)應用兒童心理學原理的珍品:她連墊子提都不提,也沒有說“這個你不允許……”或者“這個你必須……”,而是把小女兒的“全部家當”又一件一件地還到她手上。最后的結果是,那只墊子顯得多余了。
小姑娘的手臂里已經沒有地方可以留給墊子了,它得放在椅子上,留給下一回了。小女孩疑惑不定地看著那只墊子?把它怎么辦呢?在這個時候,母親又出面了,她說,家里還有什么等著呢。就這樣,小姑娘的注意力被轉移了。她們安靜地離開了。
你可別以為這里有太多的育兒花招,也別說,孩子應該學會服從一項簡單的禁令,即使這個禁令很好解釋(“墊子得留在這兒,因為它不是咱們的!”
孩子們當然必須知道,總會出現(xiàn)一些情況,人們必須做出選擇、決定取舍,特別是選擇了一個就得放棄所有別的。
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忽視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在這么大的時候首先必須學會,人如何處理在這些情況下,他們內心的痛苦、激動和完全徹底的不知所措。
我們必須理解,這種選擇和放棄的時刻會帶來多大的痛苦,小孩子會多么難受。而且,我們必須理解,要是在他們處于這樣的困境之中的時候我們還責罵他們、還沒有耐心,而且粗暴地硬拉硬拽的話,這對他們會意味著什么。
因此,如果我們有機會用一個小竅門,巧妙地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從而能幫助他們擺脫這種困境,那我們就應該把握住這種機會。對于小孩子來說,生活本來就已經足夠艱難了。
遺憾的是,轉移注意力不太容易做到,得想出一個好主意,要靈機一動。但是,我們的頭腦通常在非常平靜、放松和沉著的時候才有好主意,急切之間不會有什么在眼前一亮的好主意。
同一個母親在幾天之后又讓我們看到,在急匆匆的情況下母親會如何處理這種事情。當時,我們碰巧在一個加油站又一次遇見了她和她的小女兒。當母親結帳時,小姑娘從一個架子上拿下來一只玩具熊,而且再也不愿意放回去了。就這樣,又哭又吵的鬧劇出現(xiàn)了。這一次,小姑娘的雙手都空著,非常堅決地緊抱著她的戰(zhàn)利品。
情節(jié)是這樣發(fā)展的:母親處在壓力之下,因為外面還有很多等著加油的汽車排著長隊呢,她心情很煩躁,就使勁一拽,把玩具熊從女兒的懷抱中奪了過來,放回到架子上。小姑娘當然發(fā)瘋似地尖叫起來,母親用力把女兒推到汽車跟前。小姑娘整個身子都繃直了,無論如何都不肯坐到她的兒童專座上去。
該怎么辦呢?責罵孩子?揍她一頓?就這樣帶著仍然在尖叫、沒有系安全帶的孩子開車走嗎?
母親意識到自己已經進了一條死胡同,根本沒有機會贏得這場戰(zhàn)爭。她猶豫不定地站了片刻,然后,她把車開到路邊,從包里翻出手機,告訴某人她不能準時到了。
我不知道,這一幕最終是如何結束的,因為我們自己的車也擋著別人的路了。但我想,只要過那么一會兒,小姑娘安靜下來,母親把她摟在懷里抱上一會兒,孩子就會愿意坐到座位上了。
到底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的麻煩呢?母親有什么事情“做錯了”嗎?這很難說。很明顯,她有急事,想盡快繼續(xù)趕路。就這樣,她陷入了一場權力戰(zhàn)爭。她贏了第一回合:她從女兒手中拿回了玩具熊并放回到架子上。但是,在第二回合中,母親失敗了。而且正是因為她太著急,甚至沒有時間來稍微安慰女兒一下,因此,她必須投降:人們不可能用暴力把一個正在尖叫的兩歲大的孩子拖進兒童專座并把她綁緊。即使人們可以做到這一點,也不能就此開車出發(fā)。(轉下文)
沒有贏家的戰(zhàn)爭(下)
本文由《父母》雜志授權搖籃網獨家發(fā)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146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