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害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一個大人如果對某種小動物表現(xiàn)出很大的恐懼,不敢看、不敢摸,有的甚至導致身體上的不適,口渴、發(fā)抖、休克等,那么這份恐懼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幼時一次恐怖的經(jīng)歷,或者幼小的時候沒有及時改變害怕的心理。
幼時沒有及時糾正,長大后就需要專業(yè)心理醫(yī)師的介入了,催眠療法、強迫療法、情景治療等都是治療恐懼的好方法。但是有的人即使進行專業(yè)治療,也不一定有效果,反而成為某個心靈死角。
為了讓寶寶有個健康、敞亮的心理,媽媽要搞清楚寶寶何以會有恐懼心理、為什么會害怕小動物。
當然,寶寶只是表現(xiàn)出一般的害怕,并不說明什么。如果一見到某種動物就非常緊張、苦惱、逃離,那么媽媽就要觀察一下寶寶何以如此害怕。
對于小寶寶,媽媽是非常關心他們的安危的。媽媽為了不讓小寶寶被貓撓了、被狗咬了、被蟲子啃了,就會告訴寶寶:“咬人!寶寶躲遠點!”這樣說沒有錯,但是在寶寶沒有認識到這是怎么樣一種動物的情況下,有可能阻礙寶寶對這種動物的探索興趣,今后更無從知道這種動物會在哪種情況下傷害自己,在哪種情況下不會傷害自己,思維意識只停留在這種動物很可怕上。所以,媽媽不要在寶寶沒有建立起對小動物的認識之前,動不動就對寶寶提出這樣的警告。
除了媽媽的負面教導外,寶寶親眼見到別人被小動物傷害的畫面、電視上播放的畫面、別人描述的畫面等,對寶寶來講都是一種不良暗示。
為了防止寶寶被外界資訊左右,媽媽需要從小帶領寶寶與小動物進行良性接觸,F(xiàn)在,養(yǎng)寵物狗的比較多,很多小狗狗都是非常友善的。媽媽可以在主人的陪同下,和寶寶一起喂喂小狗,摸摸小狗,然后告訴寶寶:“小狗狗很友善,輕輕地撫摸,小狗狗會很舒服!如果弄痛小狗狗,它可能就咬人了!”當狗狗不愿意被人摸的時候,媽媽就說:“寶寶不摸了,小狗狗不愿意了!”然后帶寶寶離開。
平時,媽媽可以在寶寶面前多講述一些小狗狗看家護院、保護主人、頑皮可愛的故事,這樣有利于寶寶對狗狗有個良好的印象。
培養(yǎng)寶寶和小動物的感情
寶寶是否喜歡小動物,關系著寶寶未來性格的發(fā)展。那些喜歡小動物、愿意養(yǎng)小動物的寶寶,會更有愛心,在人際交往中更愿意付出、更勤快等。
6歲以前的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個體。所以,他們會把小動物當成有思想、能活動的小伙伴,寂寞了、不開心了、受委屈了的時候,會對著小動物訴說。這個過程,有利于寶寶的思維發(fā)展。所以,媽媽要注意培養(yǎng)寶寶對小動物的感情。
寶寶小的時候,很自然地要躲避小動物。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小動物很可愛的,寶寶不怕啊!”當寶寶玩耍的時候,媽媽可以故意把小動物放在離寶寶近點的地方,或者抱著小動物玩耍。也許寶寶并不在意媽媽的行為,時間長了,次數(shù)多了,寶寶害怕的情緒就會減弱以至消退。媽媽就能發(fā)現(xiàn),寶寶從能接受小動物在他身邊,發(fā)展到和小動物玩耍了。
很多媽媽不喜歡小動物,是覺得小動物身上有病菌,不利于寶寶的健康。其實,那些經(jīng)常洗澡的小狗狗,身上并不臟。偶爾摸摸,不會傳染到病菌。如果寶寶摸完,媽媽就給寶寶洗手、洗澡就更好了。
寶寶的愛心、好奇心都很強,如果媽媽鼓勵寶寶給狗狗喂食,寶寶會非常愿意的,但是也會表現(xiàn)出害怕的情緒。媽媽可以一邊喂,一邊鼓勵寶寶學。有媽媽陪伴,寶寶不會特別害怕。
如果寶寶已經(jīng)對某種小動物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即使這種小動物對寶寶不會有傷害,媽媽都不要強行把寶寶和小動物放在一起,媽媽要盡可能地忽略寶寶的這種情緒,但只是表面忽略,內(nèi)心里要想辦法去改變寶寶。
家里也可以養(yǎng)一些安全性較高的小動物,比如小白兔、小烏龜、小金魚、小荷蘭鼠等,平時,和寶寶一起喂養(yǎng)、整理衛(wèi)生,逗小動物玩。小動物很乖巧的,對于喂養(yǎng)它的小主人會有情感上的回應,能夠促進寶寶對小動物的喜歡。
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去動物園、昆蟲館游玩,到海洋館、寵物市場等地方參觀,教寶寶認識各種動物,并告訴寶寶:“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要保護它們。”
除此以外,媽媽多給寶寶看看關于小動物的書和畫片,給他講一些小貓小狗和小寶寶做朋友的故事,再帶他到有寵物的朋友家做客,讓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跟小狗小貓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1901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