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言傳身教,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父母的影子,可以說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我們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樣。從性格、品行到生活習慣和方式,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教會了孩子所有美好的詞匯:堅強、勇敢、自信——也教會了孩子如何愛世界、愛別人,如何對待家人和朋友,如何養(yǎng)成珍惜時間、愛讀書的習慣和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等等。
作為父母,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你最想把哪種好品格傳遞給孩子?你是如何做的?你在有意識地做還是無意識的呢?在有意識地給孩子做榜樣的過程中你走過彎路嗎?大家分享一下啊。謝謝。
happywish 的回復: (寫于4/7/2002 12:37:20 PM)
星期六去香山,一個六歲的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飛快地從我的身邊跑過,激發(fā)了我。追上她和她的爸爸媽媽使我費了好大的勁。我不禁問孩子的父母,她怎么這么快,她不累嗎?孩子的媽媽說,其實他和丈夫一直堅持爬山,以前每次都把孩子交給阿姨帶。去年孩子突然要求也要爬。第一次,他們一直鼓勵他堅持,終于爬上了山頂。第二次,她看到爸爸媽媽仍然堅持要去爬山,也被鼓勵了。于是這就成了他們全家人每星期六的保留節(jié)目。孩子也愛上了爬山,不僅鍛煉身體、呼吸新鮮空氣、和媽媽爸爸一起超越自己,也是對孩子意志的一種鍛煉。他們已經堅持一年多了,不管春夏秋冬都堅持不懈。看到他們一家人得意的樣子,我從心里佩服這對父母。
回來后和丈夫孩子說了這件事,兒子也躍躍欲試,下個星期,我們也想嘗試一下呢!
WeeWitch 的回復: (寫于4/4/2002 12:36:32 PM)
有關這個題目,可說的話簡直太多了。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無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樣。他們象小海綿一樣,吸收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對待任何事物的態(tài)度,都塑造著他們將來對我們、對他人、對待任何事物的態(tài)度。所以,與其跟孩子講大道理,或者送到什么班什么課程上去學習,莫若我們自己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給孩子做出好榜樣。
其實很多時候,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第一次發(fā)現Sam效仿我們的行為,是看到他對待垃圾的態(tài)度。從剛剛學會走路開始,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邊,他都堅持手中任何要丟掉的垃圾,一定要送到垃圾桶里,從來不隨手隨地亂扔。有時出去,見到地上的垃圾,他也要揀起來。我們只好告訴他,外邊的垃圾太多了,他揀不過來的。
我們怎樣愛孩子,孩子就會怎樣愛我們、愛別人。有時聽一些父母說,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堅韌性,孩子摔倒后,從來不去扶,而是要他自己爬起來。其實這樣的做法有些教條,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反應。如果孩子沒有摔痛,不哭鬧,就可以鼓勵他自己爬起來。但是如果孩子感覺疼痛并且大哭,就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內抱起來,安撫他。不然因為傷痛而受到的驚嚇,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傷痕,而且也會讓孩子感覺父母對自己冷漠不關心,繼而學會對自己以及對待他人的冷漠不關心。
我們發(fā)現Sam也是從很小開始就會哄別人。去年五一在香港度假,和老同學相聚,其中一個同學4歲的孩子不知道因為什么哭起來。當時Sam才滿一歲,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來逗這個哥哥,那個孩子看到Sam既可愛又可笑的樣子,很快破涕為笑。最近一次Sam在麥當勞里邊玩兒滑梯,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摔倒了,哭起來,Sam馬上過去扶她,摸摸她的腦袋,胡擼胡擼她的手,說“姐姐別哭”,還從地上撿起一個什么東西遞給他,說“姐姐玩兒這個”。平時Sam吃東西,很喜歡和我們一起分享。我們也不拒絕他,而是真地咬一小口,讓他覺得自己的愛心有所著落。
大人不正當的行為,也會受到孩子模仿。曾經有一陣,Sam跟著我們一位鄰居在園子里玩兒。我發(fā)現他學會了揪斷樹葉子往小池塘里邊扔,聽家里保姆說這是鄰居教給他的。從Sam很小開始我就一直對他說,“花花只能看,不能摸!边@下子,他喜歡的鄰居阿姨讓他把媽媽的教誨都丟到腦袋后邊了。我費了不少力氣才糾正過來他這個行為,現在他看到花草,會說“花花香,不能摸!
我們想傳遞給孩子什么(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2114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