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為多數成人熱衷的形體訓練如今竟轉嫁到學齡前孩子身上。記者昨日在滬上的各形體培訓點采訪發(fā)現,參加形體訓練的孩子較往年猛增約50%,其中最小的僅2歲,不少家長為了孩子將來能成“酷哥靚妹”,對形體班趨之若鶩。然而,某些形體班受利益驅動,訓練質量大打折扣。
2歲與8歲一個班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為了孩子將來擁有較好的氣質,為日后求學、就業(yè)打下根基,半年前他將2歲的孩子送到形體班,可是他非但未發(fā)現孩子形體有任何長進,反而看到孩子走路竟不如從前,跑起路來拖拖拉拉。于是,他抽空到形體班探班,才發(fā)現自己的孩子竟與8歲大的孩子在上同樣的課。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紛紛將子女送往形體班,這樣,教形體的老師便顯得十分緊缺起來。某些形體班暫時找不到老師,則將老生新生混合一堂,于是便出現了2歲學生與8歲學生學一樣的形體課。同時,源于學形體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而針對他們的教材處于空白,因此便出現某些老師根據想象給學生上形體課的情況。
據了解,目前本市針對幼兒的此類形體班至少幾百家,一般來說,培訓費都在每月200元左右。
形體美不意味全部
華師大教育學系周念麗老師指出,兩三歲的小孩就練形體,并將他們與八九歲的孩子同堂授課,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幾歲的孩子骨胳發(fā)育尚未完全成熟,盲目拔苗助長極易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她覺得美應該是從內到外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作為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應光注重外表,不能從小就讓孩子誤認為形體美就意味全部。此外,家長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強迫他們進行形體訓練,也極易讓他們對其他的訓練產生厭煩情緒,即便他們暫時被迫順從,但長期以往,必然使自己感到壓抑,繼而使心理遭受扭曲。
交大人文學院黃斐華同時提醒指出,升學、就業(yè)等對形體的要求并非向許多家長想象的那般嚴格,他說,很多人的形體并不好,但他們照樣爭取到了很多機遇,關鍵還是看一個人的內在素質,他覺得挺胸、收腹再好,沒有真才實學還是等不到機遇。
因材施教最為重要
有關專家建議,小班幼兒年齡最小,自控力差,小肌肉不發(fā)達,彈性小,容易疲勞。在教學中,不妨采用簡單自然的動作,以律動、音樂游戲為主,歌表演為輔。通過節(jié)奏鮮明、形式活躍的律動,生動有趣的游戲,簡短的小歌舞引起幼兒舞蹈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基本上能做到按音樂節(jié)奏做規(guī)律的動作。
對中班幼兒,可增加地面訓練,再輔以舞蹈小組合、集體舞,使幼兒基本能按音樂的性質和節(jié)拍的變化做到有表情、整齊地開始和變換動作,進一步訓練幼兒的節(jié)奏感及身體的韻律感。
而對大班幼兒,除了以歌表演、舞蹈結合為主外,也可進一步加強基本動作和地面訓練以及適量的舞蹈身段練習。通過訓練,使幼兒在進一步理解和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做到有表情地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4543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