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日本人如何教孩子打架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安全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日本人如何教孩子打架

  朋友送我一張 DVD,是關(guān)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約瑟夫?托賓的一個研究項目的,叫作“三種文化中的幼兒園”。

  “你應該看看。”她對我說。

  1985年,托賓和另外兩位教授 ?大衛(wèi)?吳和丹娜?戴維森用攝像機記錄了日本京都、中國昆明和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shù)?3個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他們冷靜地觀察和記錄了 3個幼兒園里孩子們到校的情況、幼兒園的設(shè)施、日程及活動。然后研究者將這些錄像給 3個國家的教育者看,記錄下了他們的反應。在位于美國坦佩的辦公室里,托賓熱情地解釋了這個有意思的項目的動機和收獲。

  “幼兒園不單是孩子們長大和學習的地方,而且是孩子們成長和學會如何融入某種文化的地方,”托賓說,“他們的目標是培養(yǎng)將來的成功者。這個項目的研究目標是比較和探討學校是如何執(zhí)行并影響?zhàn)B育兒童的理論,同時又是如何影響廣義的社會生活的。我很高興有機會了解不同的學校,目睹不同的生活規(guī)范和孩子們的游戲:日本幼兒園的折紙、中國幼兒園的積木和美國幼兒園的角色扮演游戲。最令我著迷的是關(guān)于一個叫弘紀的日本小男孩的故事。”

  弘紀是一個聰明可愛,喜歡搗亂的 4歲小男孩。他上的小松谷幼兒園坐落在京都東邊一座擁有 300年歷史的寺廟的庭院里。早晨,當大家在課堂上唱歡迎歌的時候,他掏出“小雞雞”沖著同學們搖晃。他通常是第一個完成作業(yè)的,大家都還在安靜地寫作業(yè)時,他就大聲喊出正確答案,高聲唱歌,模仿卡通人物。他用蠟筆畫畫,展示給大家看他有藍色、綠色和黑色的小雞雞。(觀察者注意到,三個國家的 4歲左右的孩子都非常喜歡用陰部和屁股開玩笑。唯一的區(qū)別是在日本,這種幽默可以得到最公開的展示,老師通常什么也不說,有時候還面帶微笑。而在美國,老師一般會說:“當我們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通常不愿意聽到這種話!)

  在排隊等待老師檢查作業(yè)的時候,弘紀不停地推搡和戳他前面的男孩。那天余下的時間里,他都在說俏皮話,把教室里的東西到處亂扔,打同班的男同學,踩他們,和他們摔跤。他的這些行為并沒讓研究者覺得不舒服,周圍到處是這樣淘氣的孩子。而最讓研究者困惑的,顯然也是其他觀看這段錄像的美國人和中國人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并沒有干預。她似乎對他和他的這些暴力行為視若無睹。

  校長跟這個男孩做了一次安靜、簡短的談話,但是他還是一直淘氣。

  弘紀的老師以及幼兒園的其他管理者之后解釋說,這種做法是他們在經(jīng)過許多討論,以及許多“嘗試和錯誤”之后形成的、專為對付弘紀這樣的行為而特意采取的策略。

  這是有效的,他們說。弘紀已經(jīng)比一年前表現(xiàn)好多了。通常情況下,這所學校的教育者不會通過隔離法來處罰或者排斥搗亂的孩子。研究者注意到,即便是在弘紀最招人討厭的時候,老師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與他發(fā)生沖突或者責備他”。(事實上,有時候就連所有觀看的人都忍不住放下攝像機,拋開中立的學者姿態(tài),要對弘紀“喊!保蠋熢谶@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冷靜。)

  老師還鼓勵其他孩子承擔起教育弘紀的責任。當一個小女孩告狀說弘紀往欄桿外扔卡片時,老師讓她回去告訴弘紀不可以這么做。成年人似乎更能容忍這些“孩子氣”的行為,包括打鬧和嘩眾取寵。4歲多的孩子用陰部來開玩笑并不少見,小男孩打架也屬正常?偟膩碚f,“幼兒園的教職員工認為孩子學會控制自己行為的最好渠道是通過與同齡人的互動,而不是從大人那里接受教導!碑斎唬@并不意味著成年人不可以干預。如果威脅到孩子的健康,老師會馬上出現(xiàn)?這也是為什么他們不會對更小的孩子用這種方式的原因。

  20多年后,隨著青少年暴力問題在全球的凸顯,以及日本人對少年惡霸行為的關(guān)注,我不知道這樣的邏輯是否發(fā)生了改變。然而當托賓和另一組研究者在 2002年回到這三所學校,他們發(fā)現(xiàn)不干預政策仍然是被認可的處理行為問題的方式。他們再次集中精力研究了學校生活的眾多方面:從教育理論到經(jīng)濟情況的變化,再到社會價值以及考試要求。他們將研究結(jié)果拍成錄像并結(jié)集成書,書名叫《重訪三所幼兒園的文化問題》。在現(xiàn)在的幼兒園,托賓這次沒發(fā)現(xiàn)有像弘紀那么淘氣的孩子。(他們問起弘紀的情況,校長 ?還是 20年前那個覺得這些人很好笑,對一個老師認為很普通的孩子有那么大的興趣。他說,聽說弘紀過著普通的生活,并沒有成為斧頭殺手。)

  這次,研究者們目睹了幾個女孩間的爭端。班里最小的孩子與 3個比她大的女孩爭一個玩具熊,老師說這是班里很常見的爭斗。她們先是拉扯和推搡,然后就打成一團。

  老師在一旁叫他們停下來,站到一邊,但并沒有跑過去拉架。最終,沖突逐漸消散,大女孩說服那個小一點兒的姑娘跟大家分享那個玩具熊,她們宣布彼此還是朋友,然后一切恢復正常。

  再一次地,研究者們把這段錄像放給日本、中國和美國的教師和家長看。再一次地,日本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對老師的這種做法表示認可。也有人有一些具體的批評意見,比如老師應該早些干預,或者老師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從沖突中吸取教訓并且找到別的解決方法。而基督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則認為不干預政策正是“說明日本教育和日本社會有問題的典型例子”,它將導致對集體意愿的盲從。

  研究者依舊指出,對日本老師的辦法持批判態(tài)度的人很大程度上將注意力集中在她干預的“方式”上。中國人和美國人看過錄像后,認為老師表現(xiàn)出的是“失敗和不作為:未能保護孩子不被對方傷害,無視教室里正在發(fā)生的狀況以及孩子們的安全”。

  托賓和他的同事禮貌地表達了對這一意見的不贊同。

  “我們認為老師表現(xiàn)出來的對女孩們的爭斗的忽視,其意圖是鼓勵女孩們相互溝通,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向老師求助,”他們寫道,“因為非常了解這些女孩,老師可以預料到何時、何種情況下局面可能失控,可能導致危險,所以她可以先給她們一些時間和空間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像美國和中國的幼兒園老師常做的那樣,在事態(tài)發(fā)展之前就早早干預,制止爭端!

  不干預不是一種政策,而是一種工具。當女孩們靠近角落的鋼琴時,老師阻止了她們的打斗,然后批評了最小的女孩,因為她賭氣揮舞雙臂,打到了別的孩子。她對研究者們說:“如果我認為一次像錄像中這樣的爭斗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那么我就會退后,只是等待和觀察。我希望孩子們能有力量解決類似的小爭執(zhí)。我希望他們有耐力。只要不危險,我歡迎他們打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8092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