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影響孩子的人生?是多替孩子做事還是多讓孩子做事?昨晚,作為第三屆“心理衛(wèi)生周”的最后一位演講嘉賓,深圳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王鑒副主任在市科學館用生動的例子、幽默的語言為年輕的父母們解答了上述問題。
晶報記者對王鑒進行了專訪。
父母對孩子影響大
用您的演講的題目來提問吧:誰在影響孩子的人生?
王鑒:有句話說:“兒時,父親是山;成長中,師友是山;工作中;伙伴是山。”父母應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2002年市教育局做了一項有5500名中小學生參加的德育狀況調查,其中有兩個選項:你最崇敬的人是誰?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是,在有效的中學生問卷和小學生問卷中,我們沒有找到一例填寫父母的。
現代親子關系需要反思
這提醒我們反思,我們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應當寬容鼓勵孩子還是嚴格要求孩子?
王鑒: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多替孩子做事還是多讓孩子做事?是實施超前教育還是順其天性發(fā)展?
王鑒:孩子多做事有利于多方面能力發(fā)展。人生設計在童年,千萬別扼殺孩子的快樂,發(fā)現孩子比設計孩子更重要。
總結起來,有哪些不當的親子教育方式?
王鑒:一種叫做“樹大自然直”,孩子不用管教自己長大就是了;一種叫做“有錢走遍天下”,父母賺錢讓孩子吃好穿好就算盡到了責任;還有一種叫做“棍棒之下出才子”,孩子只管嚴歷管教。這就形成了幾種不當的親子教育方式:溺愛式教養(yǎng)、放任式教養(yǎng)、嚴厲式教養(yǎng)。如果用關系尺度來衡量,就是第一種過于粘著,第二種過于疏離,第三種過于僵硬。
孩子成長需要更多溫情
那么,親子教育的關鍵是什么?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又是什么?
王鑒:先講有兩個小故事。在一次某小學組織的親子活動中,一位小學生說出隱藏心中已久的愿望:希望父親下班回家后多與自己說一些話,不要冷冷地走進自己的房間。第二個故事是,幾年前,我的一位旅美多年的朋友來深專訪,他見我與愛人點頭相別,詫異地問道:“你們就這樣再見?不擁抱一下?”我解釋說,都這樣,習慣了,F在回頭一看,真的,這個習慣是個問題。
孩子的情感教育應該成為親子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家庭人際關系缺少情感互動。
有什么具體方法改變呢?
王鑒:有的父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了,有意識進行情感語言交流。媽媽與寶寶有了這樣的交流:“媽媽愛寶寶。說,寶寶愛媽媽。”寶寶就說了:“寶寶愛媽媽”。這種表達愛的親子互動也應該成為習慣。愛孩子就讓孩子感受到,而且也讓孩子表達愛意。
給予比接受更利于成長
日常生活里,我們發(fā)現一些家長遇到兒童受到心理傷害的情況就百般呵護。您如何看待?
王鑒:有一件發(fā)生在澳大利亞一個度假村的小事。兒童們上完網球課后,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將一個小女孩忘在了網球場。后來工作人員發(fā)現人數不對,趕緊去網球場把小女孩找了回來。小女孩因為一個人留在了偏遠的網球場,感到很委屈,一時哭得很傷心。
這時,孩子的媽媽怎么做呢?是安慰孩子,還是責怪工作人員?
王鑒:都沒有。那個媽媽蹲下來溫和卻又理性地拉著孩子的小手說:“已經沒事了,這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并且十分難過。
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去親親那個姐姐,安慰她一下。”4歲的小女孩很快止住哭泣,親了親工作人員的臉頰,并且輕輕說:“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工作人員一時間喜極而泣。
這喻示著什么道理?
王鑒:事實上,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給予太多的呵護,不要認為孩子未成年就不需要負太多的責任。讓孩子去幫助別人,讓孩子去給予,給予會給孩子更多的力量,給予比接受更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8819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