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密切,但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不容樂觀。“心理孤兒”現(xiàn)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怯于交往、難于融入社會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的現(xiàn)象。
孩子心理教育成“被遺忘的角落”
目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了了,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tǒng)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得。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節(jié)衣縮食為子女竭力提供物質條件,把子女逼進書房題海;二是重養(yǎng)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如此,忽視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內(nèi)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 被遺忘的角落”。有的父母為了工作事業(yè),無暇顧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chǎn)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另外,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的心理問題也相當嚴重。據(jù)中國家庭調(diào)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或是家庭經(jīng)濟負擔重,父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產(chǎn)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不健康心理。
做“朋友式”父母
作為父母要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并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guī)律來處理事情。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調(diào)查分析,孩子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而不喜歡“ 牧師式”、“ 師徒式”的父母親。家長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伙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放學路上少接送,讓子女與其他小朋友結伴而行;周末和節(jié)假日讓子女邀請小伙伴來家玩,鼓勵子女利用空閑時間與同學小伙伴進行電話交流。通過串門,擴大交往的范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jīng)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yè)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顧。經(jīng)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于應酬的應盡可能早點回家,經(jīng)濟不寬裕的也盡量不要犧牲養(yǎng)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nèi)心和精神世界。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可以琴棋書畫,可以種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游、登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58907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