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方法!

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情商培養(yǎng)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個叫明明的中學(xué)生,問他:“你平常洗襪子嗎?”

明明回答:“不洗。”

“那平時都是誰給你洗的?”

“媽媽給我洗。”

“如果媽媽不在家呢?”

“那只有請爸爸來洗了。”

“如果爸媽都很忙,沒有時間給你洗呢?”

“那就放著,等他們有時間再洗。”

“以后你長大了,誰給你洗?”

明明很坦然地回答:“長大了請保姆呀!”

如今,在中國有一種現(xiàn)象:許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學(xué)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勞”曾經(jīng)被譽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以說,這種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自我鍛煉的結(jié)果。

現(xiàn)在,中國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來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寧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讓孩子受一丁點兒累。于是,孩子從小便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在缺乏鍛煉的情況下,說出“可能我不太適合吃苦”這樣的話來,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會具備自立能力和自強精神,現(xiàn)在學(xué)習成績好比什么都強。這種想法是極不足取的。請父母們想像一下:上了小學(xué)甚至初中的孩子不會洗自己的襪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將來由保姆服侍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怎么可能獨立地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呢?

當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絕吃苦,并非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沒有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結(jié)果。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么首先要學(xué)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為了讓孩子以后能夠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張欣于1994年以江蘇省理科第3名的成績考入

清華大學(xué),畢業(yè)后直接進入美國杜克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之后進入麥肯錫咨詢公司中國分公司工作。2001年,他又考取了哈佛大學(xué)商學(xué)院的MBA。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非常注重對他意志的培養(yǎng),經(jīng)常會讓他吃點苦。

1971年的冬天,小張欣出生了。

他的出生讓寒冷的冬天多了一絲暖意。媽媽把他抱在懷里,心里充滿了憐愛。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圍在小張欣的身邊。

突然,小張欣哭了起來。“是不是餓了,快喂奶!”看到小張欣不停地嘬著嘴,奶奶著急地說道。媽媽也很緊張,趕緊解開衣扣給孩子喂奶。但是,因為是第一次喂奶,小張欣總含不住奶頭,媽媽急得滿頭大汗。小張欣也是哭得滿臉通紅,不停地尋找媽媽的奶頭。

這時,爸爸卻把小張欣的小臉扭到了一邊。

“你干什么?”奶奶詫異地問。

其他人也問:“這是做什么?”

爸爸微笑著說:“這么小就知道什么事情都可以輕輕松松等著別人送上門,這怎么行呢?我要讓他知道,得到一切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其他人也都覺得有道理。于是,小張欣就這樣接受了爸爸的第一堂挫折教育課。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幼兒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fā)紫,渾身發(fā)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還提倡“窮

留學(xué)之風”,讓富裕的大城市學(xué)生,到偏遠的山區(qū)、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xùn)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們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yǎng)尊處優(yōu),他們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yè)后,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xué);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后成為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

而中國的父母有時候容易走極端。知道吃苦對孩子好,就拼命讓孩子參加“吃苦夏令營”之類的活動,實際上,這種短期的吃苦教育效果并不好。

“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戰(zhàn)勝的不是環(huán)境,而是自己。“逼”著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樂意,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點;加上他們心里明白,父母逼他們?nèi)?ldquo;吃苦”,是父母對自己平時怕苦的一種懲罰,于是更加強化了“負意識”。還沒出征就失敗了,又怎么可能去獲得勝利呢?

其實,讓孩子吃苦應(yīng)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不要太溺愛,讓他吃點苦,受點折騰;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xué)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wù),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

曾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后考入北京大學(xué)的黃思路,從小就受到了媽媽的挫折教育。

黃思路的媽媽常常給黃思路講安徒生童話中《豌豆公主》的故事。

一個公主迷路了,走進一個鄰國的城堡。鄰國的皇宮里沒人相信她是公主。為了驗證她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公主,在為她鋪床時,皇太后在7層厚厚的床墊子下面放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上起來,公主抱怨說:“是什么東西硌得我整整一夜都沒睡好,渾身都痛死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肯定,面前的這個女孩,是一個真正的公主。

講完故事,媽媽問黃思路:“你想做這樣的公主嗎?你看她一輩子都只能生活在皇宮里,再好的生活都不能讓她滿足,整天吃不香、睡不著,多痛苦呀!”

黃思路的媽媽說過這樣一件事:

“家里安空調(diào)時,沒安在女兒的臥室,她委屈得哭了,說是夏天練琴太熱,需要空調(diào),她班上學(xué)鋼琴的同學(xué)自己的房間都有空調(diào)。我覺得她說的有一定道理,就把鋼琴搬到有空調(diào)的房間,解決了練琴的問題。但她的臥室依然是全家最悶熱的房間。她的思想還沒通,那天晚上,我就在她床頭放了一本《安徒生童話》,把書簽夾在《豌豆公主》那一頁。第二天,她不再提起這件事了。4年后,我們再次搬家時,家里已經(jīng)有了3臺空調(diào)。‘4個房間3個空調(diào),全給你們用吧,我有個電風扇就行了。’女兒說,‘鋼琴也搬到我自己的屋里吧,我不要當豌豆公主。’現(xiàn)在,女兒在大學(xué)里,覺睡得很香,休息得很好。而去年我聽說南京有個大學(xué)新生,到學(xué)校報到后,就是因為沒有空調(diào),幾天后忍無可忍,氣得跳樓自殺了。”

只要中國父母認識到應(yīng)該怎樣愛孩子,那么,就會想到許多辦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為了孩子的未來,要讓孩子學(xué)會吃苦!

讓孩子吃點苦,不是一本正經(jīng)地對孩子說:“今天,我就要讓你嘗嘗吃苦的味道。”這種吃苦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正確的做法是要在孩子玩得最高興的時候,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當然,吃苦教育不可過分,應(yīng)該是孩子努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對于父母來說,一方面不能表現(xiàn)出心疼和不高興,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59414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