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在與新手爸媽的討論中,我發(fā)現在父母中普遍存在的誤區(qū)和我的一些看法。
誤區(qū)一 早認字可以提早自主閱讀
有網友認為:孩子早認字就能提早自主閱讀,提早自主閱讀對于豐富孩子的詞匯量、掌握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習和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好處。
好好快4歲的時候開始對文字發(fā)生興趣,通過平時在路上看路牌、講故事時認識的字,她已經能讀一些很簡單的書了。那個時候,她是一個字一個字來讀的,比如“。祝茫瓕Γ。冢茫f-你-真-黑”,如果一邊讀一邊理解這句話,除了理解每個字的意思,還需要有一個更復雜的思維轉換,那就是由字到詞再到句子的過程。
我們知道,文字是一種抽象符號,即使是漢字這樣的象形文字,和圖形也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我們成人讀文字時,需要先把這些文字符號轉化為它的具體含義,再去理解整句話的意思,這里面有一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而對于幼小的、尚沒有建立豐富感觀和認知經驗基礎的孩子而言,這種思維過程的實現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當然,我不否認有神童的存在,那不屬于我們討論的范圍)。
好好認字以后,基本上還都是讓我讀故事給她,剛認字的時候,她拿起書來看,純粹是覺得好玩。好好快5歲的時候,已經真正進入閱讀的敏感期,隨著她認的字越來越多,思維也進一步發(fā)展后,才真正能沉浸在書中。通過與她的溝通,我發(fā)現,除了那些我以前講過的書,或是書中講到的是她接觸過的事情之外,如果她自己看新書的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往往會有一定的局限。
成人讀書給孩子和孩子自己閱讀,是完全不同的。成人讀書時,對詞匯的連貫、融合故事情節(jié)的語氣語調,以及在孩子提出問題時及時講解,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書中的內容。所以,很多上學之后的孩子,雖然認識了很多字,還是更愿意讓父母讀書給他聽。此時父母請不要焦慮,不要擔心怎么認字了還不能自主閱讀啊,欣然讀給孩子聽就好了。
薛涌在《一歲就上常青藤》一書中有下面這樣一段話,是轉載的塔夫脫大學教授MaryanneWolf在《閱讀大腦的故事和科學》中的一個研究結果:
“真正的閱讀需要把大腦不同部位復雜的功能綜合起來。這包括視覺、聽覺、語言、概念生成等等。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謂的‘髓鞘形成(myelination)’!枨市纬伞话阋5到7歲之間完成。男孩在這方面則偏晚一些。”(懶媽補充:這個研究結果,其實和蒙臺梭利經過長期觀察得出的兒童閱讀敏感期要在5歲左右才能到來的結論,是非常吻合的。)
“MaryanneWolf的理論基本上解釋了為什么在世界范圍內讀書識字是從5到7歲之間開始(懶媽補充:人類大腦的永久記憶也是從5歲以后開始的,此時最適合開始抽象知識的學習)。如果把這個過程強行推前,比如在四五歲之間開始,就等于讓孩子執(zhí)行一些他們的大腦還不具備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以憑借視覺或者聽覺機械地‘閱讀’,其實不過是對聲音和圖像的死記硬背而已,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閱讀’的假象!
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孩子今后在學校中的表現,并不取決于早期的閱讀能力,而取決于其詞匯量的多少和豐富性。MaryanneWolf的理論在這方面得到了兩位早期教育專家BettyHart和Todd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們調查了在三個不同階層中的孩子詞匯量的發(fā)展,結果發(fā)現:孩子運用的詞匯,有86%~98%是來自家長和他們講話時所用的詞匯。在4年的時間內,專業(yè)人士階層(professionalclass)的孩子會聽到450萬個詞;勞動階層的孩子會聽到260萬個詞;靠政府福利救濟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則僅聽到130萬個詞。假設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樣,他們的語言經驗則完全不同。專業(yè)階層和靠領救濟生活的階層的孩子,在4年內從家長那里所聽到的詞匯竟然相差320萬!這種不同,也決定性地影響了他們在學校的學業(yè)表現。”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多和孩子做互動,多交流、多讀書給孩子,更要讓孩子多接觸真實的環(huán)境,通過大量的實際經驗來豐富他的感知,從而提高他的思維和理解能力,而不僅僅是提早教孩子認字,期待孩子通過自己閱讀達到豐富詞匯量、提高寫作等目的。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學習,孩子的早期發(fā)展過程中,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遠遠不是我們想象的識字看書那么簡單。有的網友提及一些早慧兒童的例子,這些孩子成長的各方面因素并沒有被充分提及,我覺得咱們做父母的不能因為一些宣傳出來的個別例子而忽略了孩子正常的發(fā)展規(guī)律。
孩子的符號敏感期一般在4歲左右到來,每個孩子會有個體差異,但是那種從0歲就給孩子不斷灌輸抽象符號而導致的“敏感期提前”不在此列;如果孩子在一兩歲時對文字感興趣就會問,也不必教條地堅決不告訴,其實那個時候孩子看到文字會產生好奇。
隨著對抽象符號的認知和積累,真正的自主閱讀一般從5歲左右開始,但是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過程,不要期待孩子馬上就能充分具備自主閱讀和學習的能力,學習和閱讀的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孩子學習知識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除了看書,還是要以真實的感受為主,比如參觀、自主動手實驗和制作等等。
誤區(qū)二 早識字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
提倡早認字的觀點中,常常會提及日本教授石井勛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測試結果:如果從5歲開始學起,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2年,智商能達到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3年,智商能達到125~130。
首先,這個結果的真實性還有待考察,就算是真的,其實也說明不了什么。且不說3~5歲兒童的智力具有不確定性,我們知道,智商的測量是基于一些測量方法,鑒于傳統(tǒng)智商測量的局限性,現在最新的智力測量依據已經不是簡單地以傳統(tǒng)測量來判斷了,現在的智力分為潛在智力和實用智力,新的智商測量包括以皮亞杰的認知理論為基礎的智力測驗和以現代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考夫曼兒童評估測驗,都盡可能避免過去傳統(tǒng)測量存在的誤差。更
主要的是,智力測量(智商)所測量的僅僅是人的智力表現,而不是真實能力的表現。智商絕不能作為預測個體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有效指標,如個體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習慣、教育、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成功動機等等。
如果石井勛教授的數據真實可靠,可能有家長會說,我致力于通過早識字進行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培養(yǎng)出高智商的孩子,是為了今后培養(yǎng)杰出人才?墒牵诂F代社會,有高智商和文憑并不是衡量能力的指標,現在需要的是開創(chuàng)性人才,創(chuàng)造力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發(fā)散思維,不是聚合型思維,發(fā)散式思維要求個體發(fā)現問題的各種不同答案和解決辦法,而聚合型思維要求個體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確(這是智力測驗所測量的內容)。有這樣一個事實:日本是極端強調早期智力開發(fā)的國家,奧地利的孩子7歲以前不識字讀書,兩國的人均諾貝爾獎指數,奧地利比日本高出數倍。
誤區(qū)三 嬰兒期識字能夠開發(fā)右腦
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右腦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孩子6歲之前,本來就是以運用右腦為主的,從6歲以后才用左腦進行抽象思維和學習。孩子在嬰幼兒階段富于幻想和直覺,是感性思維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學習的最主要特點是喜歡聽故事、聽音樂、看圖畫、空間探索等等,孩子是運用視覺、聽覺、感覺來進行綜合學習的,所以,講故事,空間感的培養(yǎng),音樂、美術等方面的熏陶等,都是非常適合這個時期的孩子的。
早認識漢字有利于右腦開發(fā)的觀點是日本的七田真等人提出來的,其主要的理論基礎源于杜曼(GlennDoman)的研究,包括閃卡的應用,現在是非常有爭議的。杜曼的方法本是幫助大腦受損兒童恢復,其原理是利用人類大腦中在嬰兒期尚具備的功能但是后來逐漸退化的“動物腦”部分,這個應用,到底對正常孩子的發(fā)展會不會造成危害,目前沒有對比研究,因為科學家不可能用有風險的事情拿到孩子身上做實驗。另外,迄今為止并沒有相關的跟蹤數據表明,“杜曼寶寶”以及“右腦開發(fā)”兒童長大后,到底和正常成長的孩子有何不同。而且,就算是被開發(fā)的孩子中有成功的,自然成長的孩子里也有大量成功的例子,而自然成長是沒有風險的。我一直覺得,孩子的成長不是高風險投資行為,任何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內在傷害的事情,還是盡量避免為好。
此外,我之所以對杜曼和七田真等人的方法不感興趣,是因為我堅信人類正常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需要用諸如“閃卡”這樣存在高風險的“武功秘籍”來走捷徑。比如七田真育兒法認為,“不求理解”是右腦教育的關鍵,其結果是能夠大大提高記憶,我覺得這是不折不
扣的灌輸式學習:不管是通過閃卡灌進去的還是把文字當圖片記住的,如果是從嬰兒期就這樣灌輸給孩子,這個做法一旦養(yǎng)成習慣,那么今后接觸新事物時,是不是也不求理解地記憶,這如何發(fā)展孩子自己的主動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呢?
誤區(qū)四 不讓孩子早認字是因為懶惰,或者為孩子不夠聰明找借口?
在是否要讓孩子早識字的討論中,類似的意見我看到很多。孩子沒有早認字,就認為孩子不聰明或者家長不夠勤快,這樣的看法實在是很極端,卻也非常有代表性,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有非常多的媽媽因為自己的孩子對認字不感興趣而倍感焦慮。
我女兒好好,從小沒學過認字,但是我盡可能帶她去大自然體驗、游山玩水,在她3歲前,我們周末去過最多的地方是植物園、動物園、海洋館;外出度假是去海邊,為好好建立了充分的感知基礎。好好的好奇心和專注力也一直被保護得比較好。4歲起進入文字敏感期后,她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以及講故事等方式,短時間內就認識了大量的漢字(具體認識多少我沒數過),現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漢字和圖畫書上的字基本都認識了,我從沒刻意
教過。好好自進入敏感期以來對認字的興趣一直強烈,而且樂在其中。我覺得,這樣自主的學習方式,最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的發(fā)展是良性的,能夠很好地保護孩子的自主思維和好奇心。此外就是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認知發(fā)展良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是不會為她今后的學習發(fā)愁的。
可能有人說,你自家的例子沒有代表性。那么,我還想再舉一個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的例子,這是張教授在博客中寫給一個9歲上大學的孩子詩鈞的一篇《是誰害了天才兒童》中的內容,講了他自己的經歷:
“人類歷史上被認為是智商最高的米爾,11歲就掌握了當時的所有數學,20歲出頭精神出現了問題。其后米爾自己‘調控’,康復,到46歲才發(fā)表了他的經濟學巨著。我認為如果米爾的父親不是見到兒子的天賦驚世駭俗,日夕強迫兒子學習,米爾的成就會大得多。
“我是過來人,24歲才進大學。不敢說自己少小時的天賦比得上詩鈞小友,但姐姐們的記憶,是年幼時我過耳不忘,而兒童的玩意,無一不精,所向無敵??只是讀書不成罷了!有什么打緊呢?24歲才發(fā)勁讀書,33歲正教授,可能因為誤打誤撞,用盡了長途賽跑的法門。
“71歲還有后勁,還可沖刺,顯然是因為我24歲才起步。詩鈞小友,慢一點起步吧。來日方長,上蒼不會那么小氣,給了你天賦然后拿回去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61406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