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由于年齡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觀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經常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再加上責任意識不足,通常在做錯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學會道歉是一門不可少的功課。當孩子有錯誤的行為產生時,父母需要在第一時間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以及勇于認錯,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并讓此習慣變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嗎?
過去的孩子以“父母”為中心,因此順從性較高,只要父母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會遵從。但是,時代不同了,現(xiàn)在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比較有自主性,順從性減低、責任感減弱、好奇感擴大、感恩心衰退,而這些因素也造成孩子常犯一些錯誤行為,例如:打人、咬人、搶玩具、撕書、亂扔玩具、隨便亂涂墻壁、亂畫桌子、每樣餅干都咬一口就扔掉……等,但是孩子卻不知道這些是不好的行為;相反地,他會告訴你一籮筐的原因……
孩子犯了錯,傷害了別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么小,哪里會道什么歉,實在要道歉,也是家長代替。”由家長替孩子“認錯”,有害無利。其一,家長認為這是疼愛孩子,但實際上,這種疼愛并不是真正的疼愛,而是在袒護孩子的過錯,孩子沒有從錯誤中獲得應有的教訓,也難以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其二,由于“犯了錯誤反正又父母擔著”,孩子可能會反復犯錯誤。孩子傷害了別人,就應該自己去道歉,去承擔后果,付出代價,這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原諒,也是從小建立責任感,這對增強孩子的自律精神、謹慎言行,以便將來順利融入社會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不會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懂得是非觀念,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家長應耐心告訴孩子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需要如何做才正確。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道歉就顯得順理成章。但孩子有可能因為害怕承擔后果而不敢承認錯誤,家長應鼓勵孩子知錯就改,給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對認錯產生畏懼感。
孩子不愿意道歉的原因:
五六歲之前,很少有孩子能夠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同情心是誠懇道歉的基礎,但它是一項需要很多年才能慢慢發(fā)展完全的社會技能。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大多數(shù)孩子才能夠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理解自己的傷害性行為帶給他人的影響。
說“對不起”意味著承認自己做了壞事,在3歲左右的孩子的意識中,做壞事就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壞小孩。
兒童的“驕傲”和“自尊”。兒童的小小驕傲與自尊比同情心發(fā)育地相對要早,這也讓他不愿意說“對不起”,既使他真地覺得抱歉。在他看來這是保留自己面子的一種方式。
父母的暴怒也可能使情況變得糟糕,彼此僵持。你的憤怒可能在他心里激起同樣的憤怒反應。你越是大吼大叫發(fā)脾氣,他就越不愿意說“對不起”。甚至,他還會采取很暴力的手段反抗你——氣急敗壞地踢人;蛘咄耆荒愕谋┡瓏槈,簡直不能夠道歉。
教孩子學會道歉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向孩子傳達這樣一種觀念:能夠面對錯誤,能夠向別人道歉是一種勇氣。在兒童還沒有勇氣面對問題時,等待他,用愛的能量去呼喚他,陪伴他一同去面對。那么,我們就幫助兒童明白了什么是勇氣,并一起蓄積了勇氣的能量。
1、讓孩子學會認錯
孩子沒有學會道歉,可能是因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為什么是錯的,更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改正錯誤。因此,父母切不可對孩子動輒責備,應耐心地告訴孩子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
認錯需要一定的勇氣。孩子不敢認錯,可能是害怕承擔后果,父母應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產生畏懼感。
2、孩子犯錯要及時糾正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及時地給予教育并糾正,讓孩子知道錯誤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諒。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做錯事后,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這樣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錯時就會總想找借口推托。
對懂得道歉但又頻繁犯錯的孩子,父母不僅要注意孩子的言語道歉,更要關注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
因此,如何處理孩子所犯錯誤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錯誤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應學會向孩子認錯
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認為父母向孩子道歉,會喪失自己的威嚴,所以,不少父母為了維護作為大人的面子,仍然堅持即使做錯了也不向孩子認錯。
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融洽家庭關系,并且可以用現(xiàn)身說法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認錯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父母向寶寶認錯,不僅不會因為認錯而喪失尊嚴,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尊敬。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這些,孩子就可以借此感到關心、理解和尊重,讓孩子體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傊,道歉不是一句話的形式,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真正向別人表示歉意,并在以后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錯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6166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