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這幾天生病了,脾氣也明顯地大了,愛哭,而且很“粘人”。以往中午睡覺基本上都是姥姥哄著睡,這幾天卻非得要我,不然就哭個不停;拉臭臭的時候要求我坐在他的小鴨馬桶旁邊,還必須要一只手揪著我的衣服;怎樣“威逼利誘”都不喝水;最受不了的就是老要媽媽抱著,做飯也要抱著。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和他講講道理,但看到小家伙哭得傷心的樣子,感冒了鼻子不通氣,一哭起來“呼呼”的,心就軟了。楊楊本來就是比較調皮的孩子,生病后就更難管教,經常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要求,或者是亂扔東西。
我知道不向孩子壞習慣妥協(xié)的父母,是偉大的父母,可是面對生病的寶寶,很難狠下心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做?也擔心妥協(xié)了,寶寶病好后就更難管了!
案例解析:
楊揚媽的苦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信每個帶過孩子的媽媽都有類似體會:孩子生病后,往往就一下子變得“嬌氣”了、不“聽話”了,這就給父母提出一個兩難問題,當生病的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過分”要求時,該不該向他們妥協(xié)呢?對此我的看法是:
應該適當向生病的孩子“妥協(xié)”
教養(yǎng)孩子應該盡量避免溺愛,否則容易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慣,這的確是個非常理性的育兒原則,但生病的孩子處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之下,應該得到特殊的對待:
1.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想實現(xiàn)正常的社會化,往往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狀態(tài),生病便是其中的一種,在這些林林總總的狀態(tài)中,父母對他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他們將要習得的行為模式,如果他們生病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他們特別的照顧,即使在他們明確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父母也拒絕他們的“粘”,則孩子就會認為,對待病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這不利于他們建立同情心和學習如何照顧病人。
2.孩子生病的時候,由于生理的不適,掌控環(huán)境的無助感往往會相對強烈,情緒容易變得比較脆弱,在宣泄這類情緒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表現(xiàn)出充分的理解,則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不知道他生病的感受,難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不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和鞏固。
3.從醫(yī)學角度講,生病孩子在康復過程中,良好的情緒扮演著“助力器”的角色,如果這一點得不到保證,孩子的康復可能會被籠罩的負面情緒拖延得更長,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病孩子的情緒排解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適當?shù)耐讌f(xié)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好心情,加速康復的進程。
從上述意義上說,孩子生病期間,父母適當?shù)耐讌f(xié)是必要的,適當犧牲點原則不僅不會讓孩子更難管,而且會讓孩子更加信賴我們,并基于這種信任更加愿意接受我們的教養(yǎng)。
父母的“妥協(xié)”要有個底線
父母向病兒妥協(xié)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原則,而是應該適當設置“底線”。因為孩子在宣泄生理和心理痛苦的過程中,由于判斷力的局限,尚不明白自己行為的界限,往往容易出現(xiàn)許多不利于康復的行為,比如,讓他吃藥,嫌苦不吃,為了宣泄煩躁情緒,光著腳在地上亂跑等等。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幫他們設定一下行為的界限,這也是對他們的健康負責任的表現(xiàn),遇到我們限制或強硬干預的孩子,或許會大哭大鬧,但這種痛苦,是一種健康的痛苦,痛苦之后,他們會漸漸明白,有些規(guī)則,即使是生病等特殊的狀態(tài)下,也是必須面對和遵守的,這是他們正常社會化的需要,也是健康成長的需要。
那么,這個妥協(xié)的“底線”應該設定在哪里呢?我認為,至少在下列兩種情況下,生病孩子的行為是應該受到限制的:
1.孩子的“嬌氣”行為影響到自身的康復時,比如,剛才提到的拒絕吃藥、拒絕穿衣服等等。
2.孩子的“嬌氣”行為給自己或他人帶來安全隱患時。比如,玩火、拿尖銳物品亂戳亂刺、用小彈弓射擊別人家的玻璃等等。
端正常態(tài)教養(yǎng)方式有助于減少“妥協(xié)”必要性
孩子生病期間的異常行為,總是常態(tài)行為“變本加厲”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健康狀態(tài)下的行為是病理狀態(tài)下異常行為的基礎。為了避免“水漲船高”,端正常態(tài)生活中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很重要。一個經常接受規(guī)則教育、已經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即使在生病期間,也不會把自己的行為異化到“面目全非”的程度,反之,一個平時就在溺愛中長大、沒有規(guī)則意識的孩子,一旦生病,行為更容易不靠譜,而且,對于這類孩子而言,由于父母平時對他們來說就沒有多少約束力或威信,生病期間必要的“管教”也將更加困難。文/房欲飛 漫畫/單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63128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