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入園入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1家長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1、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

2、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孩子好奇心強,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yǎng)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3、可適當?shù)刈尯⒆恿私庖恍└改傅膽n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要靠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共同參與,進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4、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例如,孩子跟著爸爸媽媽有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損壞了物品。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后果,應當給予賠償。之后一定要帶孩子一起買東西去朋友家道歉。


2為什么孩子沒有責任心?

1、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當今社會出現(xiàn)有很多不負責任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對孩子們的影響不可小覷,讓我們看看以下這些例子。

浙江省嘉興市秀州中學的李雪梅同學說:很多人都說我們這一代沒有責任感,對此我想說:其實我們也很無奈。 上小學時,我經(jīng)常能見到校長,有時還一起擠公交車。那時,校長經(jīng)常對我們說上車要讓座,見了老師要打招呼等。我們也非常聽話,按照校長的話讓座、打招呼,從來都沒有誰認為這么做可笑。我也就逐漸養(yǎng)成了這些習慣。可上中學后,有些同學就會笑我傻,剛開始我還不介意,后來慢慢的我也不好意思了,只會在我一個人見到老師時才問好,一個人坐公交車時才讓座。是害羞,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我也說不好。我們班選勞動委員時,其實我認為自己能行,若讓我做,肯定會做好,但是我從來都不敢主動推薦自己,而是等老師來找我。有時,我們的行為舉止從表面看好像對集體不關心,其實并不是沒有責任感,而是怕眾人嘲笑,說自己做樣子,在老師面前賣乖,那樣是會被同學們孤立起來的。在班里,我可不愿意“脫離群眾”。我想,好多同學都有這方面的考慮吧。

北京市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青檸說:我是中學生,平心而論,在同學中,對集體、他人缺乏責任感的現(xiàn)象確實不少。不擦黑板、不做值日、遲到、早退是每個班都有的現(xiàn)象,而且老師管也管不住。我思考了很久,覺得家庭是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如果父母經(jīng)常帶著孩子在公交車上搶座位,孩子長大后在車上讓座的幾率大不大?我想不會很大,因為他從小接受的就是那種“上車要搶座”的教育,怎么可能去給別人讓座呢?父母對我們常說的話就是:“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不用管!毕霂兔ψ鳇c家務時,總會被趕走:“去去,學習去,這事不用你!甭犞@樣的話長大的我們,怎么會想到要去主動做家務呢?心里想的當然就是“我只管學習,別的不用管”。因為一直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所以也沒覺得有啥不妥。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家長們往上面寫什么,他們就是什么,他們沒有甄別、拒絕的能力,等到懂事了,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再改就很難了。所以我奉勸各位家長們,一定要對我們的成長負責,對沒有顏色的“白紙”要慎重下筆。

2、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對剛入學和低年級學生而言,父母的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責任心發(fā)展影響影響深遠。

首先我們來談談三種對兒童責任心發(fā)展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三種教養(yǎng)方式: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

溺愛性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一切包括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勞。長此以往, 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甚至連吃飯、睡覺、洗手、刷牙等事都認為是在替父母做, 與自己無關。如此過分的關愛使得孩子不懂得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 要學會關心愛護自己, 且這種關心愛護是別人無法代替的。父母親教養(yǎng)態(tài)度為順從過度時,這種教養(yǎng)方式容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的個性中更多地表現(xiàn)出無責任心,不利于責任心的發(fā)展, 尤其是集體責任心的發(fā)展。

放任性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對孩子冷淡, 給予孩子絕對性質的自由, 雖有交流和溝通, 但對孩子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和要求, 很少獎勵或懲罰。這一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極易對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規(guī)則熟視無睹。因為孩子每次對這些規(guī)則的違反都被父母所放任。如此下去, 父母在無形中為孩子提供了違反規(guī)則的便利條件, 使得孩子不自覺地形成了不良行為, 失去了責任心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因此, 這種放任型教養(yǎng)方式下, 兒童缺乏責任感,極其不利于孩子責任心的培養(yǎng),也可以說它是影響孩子責任心發(fā)展主要的消極因素。

專制性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為附庸品, 壓制其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 與放任性相對的是, 這種父母過分干預孩子的行為, 過分壓制使孩子服從, 孩子沒有發(fā)言權, 要求孩子言聽計從, 稍有違背就會加以訓斥和懲罰, 這些父母始終在以一種挑剔的目光審視著孩子。他們往往忽視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 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苛刻地要求孩子無條件遵循各項規(guī)則, 但又缺少對規(guī)則的解釋。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大多愛撒謊, 沒有勇氣去承擔責任, 以免遭到懲罰,缺乏社會責任感。

不一致性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在處理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時, 會因為時間、地點、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 長此下去, 父母會缺乏溫情地對待孩子的各種行為, 有時不問不管, 順其自然, 懷著樹大自然直的心態(tài), 而有時又嚴加管制, 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混亂的教養(yǎng)方式, 缺乏始終如一的要求和態(tài)度。另外一種情況, 就是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責任行為要求不一致, 使孩子不能預期自己對責任行為所做的反應會得到懲罰還是鼓勵, 孩子無所適從,對責任做出的反應更多采取保守行為, 即使有了正確的責任認知也不會付諸相應的責任行為。長此下去, 孩子逐漸漠視他人及集體, 甚至自己的承諾, 其責任心自然得不到發(fā)展。


3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的注意事項

1、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社會行為習得的楷模。宋代思想家張載曾說:“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不能忘!备改冈诩彝生活中所表現(xiàn)的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終身的。

2、要持之以恒

孩子責任心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程,孩子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時一刻的事,而是需要長久堅持,而期間還會有反復,作為家長,應細心地觀察,耐心地教育,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更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點,互相溝通,肯定進步,發(fā)揚成績,糾正錯誤,并適時調整教育方案,這樣孩子的責任心就可逐漸形成。所有這些,都要求家長能夠持之以恒。而家長本身的持之以恒又給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進孩子責任心的養(yǎng)成。

3、切忌越俎代庖

孩子在選擇做事后,家長別因孩子做得不夠完美而越俎代庖。聰明的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他“表現(xiàn)無能”就可能逃避做家務、整理房間,有時甚至會有意表現(xiàn)得無能,以此來逃避責任。孩子第一次嘗試做事,總有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幫助孩子“完善”他的計劃和方案,但絕對不要親自動手。多次實踐后,孩子能比較輕松地完成他所選擇的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63186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