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需要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個獨立個體
在出生后第一年的后半段,寶寶開始了一個被認為是“孵化”的成長進程。寶寶已經(jīng)認識到除媽媽之外,外面還有一個廣闊的天地。在第二年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寶寶對自我的認識逐漸成熟起來,從一開始的認為“媽咪和我同為一體”發(fā)展到認為“我和媽咪有所不同”,然后再進而認識到“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諸如“我的”、“我”、“我的東西”一類的詞反映了孩子對獨立于母親的自我的追求。
除了在認識上渴望成為“我”之外,這個小小的獨立個體到這時也有了足以幫助他成為他自己的運動技能和語言能力。寶寶如何發(fā)展這種“自我”的觀念,父母如何規(guī)范這時期的行為,這些都對孩子的情感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兒童和成年人心理學研究者都認為,早期生活中愉快的分離經(jīng)歷起到了一種心理疫苗的作用,能夠?qū)?a href="http://yy-art.cn/youer/" target="_blank">幼兒階段后期和成年之后的引起心理緊張的分離產(chǎn)生抵抗力。
理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行為
從來沒有和父母建立親密感情的孩子缺失了認為“媽咪和我是同為一體的”這么一個健康的成長階段。在過渡到產(chǎn)生健康的自我意識階段的過程中,這樣的孩子會遇到許多障礙。而被強逼著過早地進入具有自我意識階段的孩子也很可能會發(fā)展起不穩(wěn)固的自我形象,導致缺乏安全感、消沉和容易動怒。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地理解在“同為一體”發(fā)展到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中相伴發(fā)生的那些正常行為,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教養(yǎng)問題。
在孩子從與媽媽“同為一體”到成為“獨立個體”的進程中,會相伴著發(fā)生一些確定的行為。這些行為中的一部分有助于他變得更為獨立,但是讓孩子陷入困境的往往也正是這部分行為。通過了解這些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以及你如何去幫助孩子,可以使教養(yǎng)變得更為容易。
渴望獨立的矛盾心理
寶寶渴望獨立,并且她也需要獨立起來,但她對獨立的過程有多快、應該與你保持多遠的距離感到?jīng)]有把握。
寶寶會不斷地試探與你之間到底保持怎樣的距離才是輕松愉快的。剛才她還像葡萄藤一樣緊緊地纏著你,幾分鐘之后卻又快樂地玩耍著跑到屋子的另一邊去,這就需要你每時每刻做出不同的教養(yǎng)決策。
寶寶就像一個溜溜球那樣上下起伏。如果你放松自己、心情愉快并且從容不迫,那么不用費神就能把溜溜球玩好;而如果你厭倦、慌張、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它就會玩得讓你惱羞成怒。
面對陌生人的不安
媽媽的態(tài)度決定了寶寶不安的程度
孩子走向獨立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出生后第一年的后半階段,孩子開始在有陌生人出現(xiàn)的場合感到不安。這時,再次加強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會帶來很好的效果。與父母感情親密的孩子是依靠父母來評估一個場合是否具有安全性的。
在一個不熟悉的社交場合,寶寶通過你的反應來估量陌生人,她通過你的眼睛來了解陌生人。如果你感到不安,寶寶也就會不安。當“陌生人”走近的時候,寶寶會注意到你由身體語言表達出來的“別怕,沒必要感到不安”的態(tài)度。在寶寶警覺的頭腦當中,如果一個陌生人對你來說沒什么可怕,那么她對寶寶來說也就不可怕。寶寶懂得別人魯莽地闖入他的個人空間是件討厭的事,因而對別人的闖入會做出強烈反應。在這樣的場合,父母能夠起到緩沖作用。
與媽媽分離時的不安
初期的親密能減少以后分離的不安
在出生后第一年的后半段中,寶寶會開始害怕與媽媽分離,這同樣是一個正常的成長現(xiàn)象。過去常常有這么一種看法,認為如果在第一年里媽媽不離開孩子的話,她就會寵壞孩子,孩子會永遠都纏著她不放。盡管有關依附性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事實恰恰相反,但現(xiàn)在仍然有許多人還相信這種觀點。其實,寶寶在一開始的時候越是與媽媽感情親密,長大后與媽媽分離所帶來的不安就會越少。
當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感情親密的媽媽待在孩子的身邊,或者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到媽媽就在身邊,這能夠起到對孩子的不安進行調(diào)節(jié)的作用,給孩子以這樣的信息:“大膽去探索。”與媽媽關系親密的孩子在腦子里存儲著十分豐富的關于媽媽的心理印象,因而即使是在他與媽媽沒有目光接觸的情況下,他也能在心里感到媽媽時時都與他在一起。
媽媽的陪伴讓寶寶更大膽地嘗試
在和媽媽一起遇到陌生的玩耍環(huán)境時,孩子既有著探索新環(huán)境的欲望,又有著依附于媽媽這個熟悉的照料者的需要,他往往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即使是心里感到很踏實的孩子,一旦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在開始進行探索之前也會緊緊地依偎著媽媽,其原因就在于此。
依附型養(yǎng)育有助于寶寶在依偎著媽媽與放手去探索之間找到平衡。在探索陌生環(huán)境的過程中,孩子會時不時地確認一下媽媽就在身邊,為的是消除恐懼和疑慮。有媽媽在身邊似乎能增加孩子進行探索的動力。由于孩子不必浪費精力去擔心媽媽是否在身邊、是否會離去,因而他能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探索中去。
總有那么一天,他將不再緊緊地纏著媽媽,開始輕松愉快地去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漸漸地遠離充滿母愛的家庭大本營,但是還會時不時地跑回來進行情感上的重新補充。如果你對與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學步期寶寶做一下觀察,你將會注意到,他們會定期地跑回到媽媽的身邊,坐在媽媽的膝上,得到一次讓他消除恐懼的愛撫,或者僅僅是獲得一個受到媽媽照料的短暫機會——這是再一次跑開去玩耍之前情感上的休息和補充。
對母子感情缺乏安全感的寶寶
對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缺乏安全感的寶寶在尋求這種平衡的過程中會遇到比較多的困難。他們很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來纏著媽媽不放,也可能會脫離媽媽和玩耍的環(huán)境,變得孤僻起來。
已故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波爾比是依附性理論最有影響的研究者之一,他認為:“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會相信他的依附對象們在他需要的時候會對他伸出援手,他采用一種纏著不放的策略來確保能夠得到他們的幫助。他對媽媽是否會幫助他沒有把握,因此這種擔憂會一直盤踞在他的心頭;心里如果充滿了這種擔憂,那就會阻礙他的獨立和探索,從而妨礙他進行學習。”
依附性養(yǎng)育承認這么一條成長原則:寶寶在有能力輕松自如地把握好自己的獨立性之前,必定要經(jīng)歷一個健康的依賴階段。
對與母親分離更敏感的寶寶
有些寶寶比別的孩子對與母親分離更為敏感。因此在第二年中,你的教養(yǎng)目標之一就是要了解孩子在什么場合能夠輕松、愉快地離開你,是否能經(jīng)常離開你,能夠離開你多長時間。
有些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感到不安,原因在于他們的媽媽在分離時總是為他們感到擔憂。在第一年中你和你的寶寶之間的關系越健康,那么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之間你的寶寶就越能夠高高興興地與你分離。
面對寶寶大發(fā)脾氣
寶寶有著占有一切的欲望,結(jié)果是許多事他沒有辦法去實現(xiàn)。他渴望自己強壯有力,但實際上他并不是十分強有力的,這給他帶來了挫敗感。
大發(fā)脾氣的行為是性格中堅定性的正常的副產(chǎn)品,而這種堅定性在形成健康的自我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點是你不僅要構(gòu)造孩子的環(huán)境以減少他發(fā)脾氣的必要性,而且還要對孩子表達情感的需求加以認可和鼓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63550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