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開始牙牙學語,父母便要開始決定給孩子一個怎樣的語言環(huán)境,方言還是普通話?語言的教育問題在孩子的學語期內一直是家庭教育中備受爭議的問題之一。每一個家庭都會因為不同原因,有著自己獨立的語言教育理念。
說方言——進了幼兒園聽不懂普通話怎么辦?
土生土長的本地家庭
家庭觀點:能說地道方言最重要
家庭語言:四川方言
婷婷的爸爸媽媽都是地道的四川人。婷婷媽媽堅持認為:“說方言才有親切感,開口閉口普通話,特別是在外面的場合時,別人會說我們家的孩子‘假’,本地人居然不會說方言。而且方言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很多方言用普通話表達出來就沒有味道了。普通話到學校以后孩子會逐漸學會的。”說普通話——寶寶如何同長輩們或是同本地人交流?
“外來媳婦,本地郎”
家庭觀點:普通話是孩子交流和溝通的首要工具
家庭語言:普通話
佳佳媽從浙江嫁到廣州后,買了房把自己的父母也接到了身邊。來自五湖四海的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時說話特別有意思:和爸媽說杭州話,同公公婆婆說粵語,與老公說普通話。佳佳媽從懷孕時就開始擔心家庭原因造成孩子學語期教育出現(xiàn)的魚龍混雜的問題。為此特地囑咐好家人,為了孩子,盡量跟孩子說普通話。小佳佳從小就口齒伶俐,但佳佳的“土洋混搭”型普通話卻經常讓媽媽哭笑不得,例如“落車(下車)”、“日里(白天)”。佳佳媽又開始憂心孩子長此以往如何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呢?
方言也說,普通話也說——寶寶兩個都說不準怎么辦?
湖南人在北京
家庭觀點:語言的融合,其樂融融
家庭語言:方言+ 普通話
糖糖爸爸媽媽都是長沙人,北京打拼多年,轉了戶口,買了房,變成了新北京人。糖糖爸認為:“方言和普通話都應該教,兩個都學并不矛盾。在北京咱都跟孩子說普通話,孩子過節(jié)回長沙和爺爺姥姥一塊兒時也能說一口流利的長沙話。”
孩子從1 歲左右開始到3 歲之間進入學語期,在這期間,寶寶憑借驚人的語言學習能力飛速發(fā)展。孩子從混沌懵懂的咿呀發(fā)音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的語言學習過程都是在鍛煉寶寶的語言發(fā)音器官,逐步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語言庫”。
每個家庭都持有不同的語言教育觀點。普通話是孩子進入校園、步入社會的重要交流工具。方言是地域獨有文化和習俗沉淀與表現(xiàn)的載體。方言童謠、順口溜、俚語都惟妙惟肖地詮釋了本土獨有的文化特色,這些是使用普通話無法轉譯的。同時,外地家庭學習當地方言也便于孩子能夠更好與同伴交流,適應新環(huán)境。方言還是孩子與長輩溝通的另一載體。因此,在孩子漫長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單一強調一種語言的學習不可取,重點在于逐步有次序性地給孩子語言鍛煉的空間!在一個獨立的語言期內盡量給孩子造就一種獨立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在孩子盡可能多的熟悉和掌握后再逐步加入另一種語言,再進行培養(yǎng)和語言訓練。這才是普通話與多種方言逐步融合,并能讓寶寶使用自如的正確之道。
寶寶語言學習小竅門
◆ 2 歲之前的寶寶盡量只學一種語言,父母在孩子面前交流時也盡量用該種語言。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在父母的身邊努力模仿爸爸媽媽的動作和語言。
◆ 2-3 歲時可以適當增加另一種語言的學習機會。
◆ 父母在教寶寶學語言時,清晰發(fā)音,語速盡量放慢,經常做一些衍生性的設問,不但能拓展寶寶的詞匯量同時也在進行思維訓練。引導和鼓勵孩子多表達,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 父母在教寶寶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發(fā)音及用詞的準確性。
◆ 學習語言過程中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在使用兩種語言與寶寶交流時不要刻意要求寶寶以哪種語言為主,順其自然就好。
◆ 電視、光碟都是教導孩子學習普通話的好工具,當孩子接觸到語言不良(如:臺灣普通話版動畫片)的示范對象時,應當及時糾正。
◆ 方言的學習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語言刺激反而不利于孩子辨別和學習語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65871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