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患病后一般情緒波動大,哭鬧劇烈,拒絕口服藥物及輸液治療。此時,中醫(yī)外治療法如推拿、貼敷、灌腸、濯足等往往能被患兒及家長接受。其中小兒推拿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傷、無疼痛、無副作用,通過在患兒身體一定部位和特定穴位上運用推、揉、運拿等手法,使其營衛(wèi)調(diào)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祛邪扶正、治療小兒疾病的目的。以下幾種簡易手法,適用于對病情輕淺小兒的初步治療。
發(fā)熱
風(fēng)熱型推清肺2分鐘,推清大腸2分鐘,推天河水2分鐘,捏大椎1分鐘,掐合谷1分鐘。
暑熱型推天河水3分鐘,推補腎穴2分鐘,揉二馬穴2分鐘,推六腑5分鐘,推清大腸3分鐘,掐合谷1分鐘,掐少商1分鐘。
傷食型嘔吐
推清胃5分鐘,揉板門2分鐘,推清大腸3分鐘,逆運八卦3分鐘。
濕熱型泄瀉
推清大腸5分鐘,推清小腸3分鐘,推補脾2分鐘,推上承山1分鐘,推上七節(jié)骨1分鐘,揉長強2分鐘。
鏈接
穴位及手法
手法
推法:用手推動在一條直線上。一般補法為向心性推,清法為離心性推。
揉法:以拇、食指指端或魚際、掌根按住一個穴位,作左右旋轉(zhuǎn),為揉法。一般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清。
掐法:以指甲壓刺某一穴位,為掐法。
穴位
肺:在無名指掌面,從指根到指端,呈線性穴位。
大腸:食指橈側(cè)赤白肉際處,從指根到指端,呈線性穴位。
天河水:在前臂正中從手腕到肘腕,呈直線性穴位。此穴位只向心性推。
腎:小指掌面,從指根到指端,呈線性穴位。此穴位離心性推為補。
二馬穴:第四、五掌骨節(jié)之間的凹陷處,點形穴位。此穴位只可順時針揉。
六腑:前臂尺側(cè),從肘腕到手腕,呈線性穴位。
胃:拇指根至手腕的赤白肉際處,呈線性穴位。
板門:大魚際隆起最高處,呈點形穴位。向腕橫紋處推為止吐。
八卦:掌心一圈,環(huán)形,順時針為順運,逆時針為逆運。
小腸:小指尺側(cè)赤白肉際處,從指根到指端,呈線性穴位。
脾:拇指橈側(cè)赤白肉際處,從指根到指端,呈線性穴位。
七節(jié)骨:尾骨端至第4腰椎,直線形穴位。推上即由下向上推。
承山:在小腿后人字形的凹陷處,呈點形穴位。推上即由下向上推。
長強:尾椎尖端與肛門之間,呈點形穴位。順時針揉可升陽止瀉。
□ 黃蕾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69972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