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謙讓的機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寶寶很任性,凡事都只考慮自己,認為一切物品都理應屬于自己,作為獨生子,在家還好,可是如此任性下去,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怎么辦?為什么孩子會任性?

其實,在當前,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jīng)形成了常態(tài),加之祖輩們的嬌慣,使得孩子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思想。家長不必為此苦惱,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相信只要引導得當,孩子的無禮任性行為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孩子的分享、謙讓等行為,也是天性中的一種,重要的是家長是否給予孩子釋放的機會,如果不給他這個機會,他就會認為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昕昕在與家人分享食物的過程中,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分享、謙讓等等,并不會霸道地認為什么東西都只屬于她一個人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如果出生后某個發(fā)育期受到了阻礙,這方面的發(fā)育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孩子出生后視覺開始發(fā)育,如果這時將他的眼睛蒙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打開,孩子的眼睛就會什么也看不見了,而且再也治不好了。如果孩子喜歡到處爬、到處跑的時候把他嚴格地控制在床上,不讓他到處爬和跑,他肢體動作的協(xié)調(diào)性發(fā)展就會受到影響。這是由于生命的任何器官都嚴格遵守著“用進廢退”的自然原則,人的大腦在早期會進行自動、快速的聯(lián)接,指揮身體各器官執(zhí)行指令,但這種聯(lián)接成功的幾率取決于刺激經(jīng)驗的多少。各器官在不斷執(zhí)行命令的過程中,其功能會不斷被強化。但如果偶爾執(zhí)行命令,其功能就會逐漸退化;如果根本不執(zhí)行命令,其功能就會徹底消失。

  心理成長也有同樣的道理。當孩子開始出現(xiàn)分享、謙讓等欲望時,如果大人對他們進行過多的拒絕或者限制,他們這種正確的欲望就得不到強化,漸漸地就會按照“用進廢退”的原則被淘汰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原因之一,責任不在孩子,不是孩子不懂事,是父母沒給孩子學習與強化的機會。

  馬克在《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生長于分享中,便學會了慷慨……孩子生長于友愛中,便將樂于存活……”

  孩子對處理人際關系的學習,最初就是由分享開始的。細心的父母可以發(fā)現(xiàn),當孩子最早想和某個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常常通過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方式來進行,希望以此獲得對方的好感,達到讓對方和自己一起玩兒的目的。但這種方式的自然出現(xiàn)需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孩子在走出家門之前,能夠在家庭中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家庭關系同樣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不能處理好家庭關系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困難重重。一個事事不能考慮別人,處處都表現(xiàn)得十分霸道的孩子,很難在人群中立足。家庭是孩子最早體會、分享樂趣的場所,因此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釋放分享和謙讓欲望的機會,讓孩子學習處理家庭關系,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打好基礎。

  特別提示

  家庭關系同樣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不能處理好家庭關系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困難重重,一個事事不能考慮別人,處處都表現(xiàn)得十分霸道的孩子,很難在人群中立足。家庭是孩子最早體會、分享樂趣的場所,因此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釋放分享和謙讓欲望的機會,讓孩子學習處理家庭關系,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打好基礎。

  >>更多早教文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716738.html

相關閱讀: